“六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在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塔职院”)举办的“浙江援疆高校银龄教师欢迎仪式”上,有着38年教龄、36年党龄,已经年逾六旬的退休教师车金如,用这句话道出了49位浙江银龄教师的共同心声。
今年秋天,这支汇聚了歌唱家、节目主持人等“能人”的支教队伍,带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边疆的向往,跨越山海来到新疆阿拉尔,开启“老有所为”的新征程。
缘起
一场跨越千里的教育之约
时间拨回到今年7月,当《关于做好2025年度阿拉尔大学城高校银龄教师支教项目实施工作的函》在浙江高校发布时,刚从宁波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退休的车金如与身边的老同事们瞬间热血沸腾。“这不仅是支援边疆教育的机会,更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新征程!”车金如说。
短短两个月,从主动报名到整装出发,车金如用行动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坚守。他表示,新疆教育发展关乎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与西部振兴大局,退休后能为这份事业添砖加瓦,是此生莫大的荣光。
初抵阿拉尔,塔职院“亲人般的接机与款待”让这群老师们倍感温暖;校领导面对面交流的关切、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与宁波工程学院的全程“暖心”保障,更让大家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家的感觉”。
而9月5日走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的经历,彻底点燃了老师们的支教热情——看着斑驳的旧物,听着开国上将王震将军带领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垦荒漠的壮举,老师们感到先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与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初心产生了强烈共鸣。
“对比先辈的艰难,我们有窗明几净的教室、完善的设施,更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车金如的感慨,也是参加支教的银龄教师们的共同信念。
践行
“银龄”不是负担
“退休”不是终点
“‘银龄’不是负担,而是财富。‘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以三五九旅先辈为标杆,车金如把“讲实求精”的宁工精神和“知行合一”的校训,融入自己的新角色,全力投身支教工作。
一直以来,车金如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来到塔职院支教,他同样秉持这一宗旨。他说自己将立足于塔职院课堂,把在宁工打磨了30多年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融入日常教学,既传授专业知识,更传递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扎根新疆、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除了为学生引路,车金如还将为青年教师“铺路”。他早已想好要发挥30余年教学科研积累的经验,通过听课评课、课题合作、技能培训等“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方式,帮助塔职院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助力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阿拉尔,车金如等银龄教师还将扮演浙阿教育“连心桥”的角色。他们将主动为塔职院与浙江高校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两地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等领域深度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优秀教育成果在阿拉尔落地生根。
对于这些银龄教师而言,他们还想成为兵团精神的“践行者”,将兵团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他们也希望用“以身作则”的方式,把阿拉尔的兵团精神带回浙江高校课堂,在浙江高校学子心中种下兵团精神的种子。
“我们会把阿拉尔当作自己的家,把塔职院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只要政策和身体允许,我也想把支教这件事一直做下去。”车金如的承诺掷地有声。虽已年过花甲,但他心中的教育热忱从未消减。他相信,在浙阿两地高校的共同支持下,在银龄队伍与当地教师的携手努力下,阿拉尔的教育事业必将越办越好,浙阿携手育人的故事,也将在边疆大地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宋超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