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食品安全 两项团体标准 在宁波发布

11月16日,在第十九届中国(宁波)食品博览会期间,《基于二维码的进口食品全链追溯应用规范》和《条码师岗位能力要求》两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基于二维码的进口食品全链追溯应用规范》由宁波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并牵头编制,将于2026年3月15日起实施,旨在加快二维码技术在食品安全全链追溯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该标准对基于二维码的进口食品全链追溯一般要求、追溯流程、追溯编码与标识、追溯信息、信息管理、追溯应用等作出规范,覆盖从境外生产、境内通关、物流运输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适用于一般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等主流进口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明确将跨境电商仓储、保税区加工、交易等特殊区域和业务环节纳入追溯范围,确保在复杂商业模式下追溯链条不断裂。同时,追溯编码采用国际通用GS1编码规则,在品类追溯基础上,根据进口食品追溯精度要求,按需使用批次追溯或单品追溯,并提出附加重量、金额、原产国等信息的编码方案。在基础物流信息之外,标准还鼓励接入检验检疫证明、溯源影像等更多元数据维度,提升追溯信息的价值密度。

《条码师岗位能力要求》由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归口,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老挝全国工商联等30余家单位起草,将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旨在规范我国条码相关岗位职责,提升条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该标准将条码师岗位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明确各等级资格条件和专业能力要求,为条码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评价提供依据。其中,专业能力要求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高级条码师需掌握技术前沿动态、标准化等理论知识,具备定制化系统设计、技术创新融合等高阶技能,尤其强调AI、区块链与条码技术的整合应用。据悉,该标准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条码专业人才能力评价标准的空白。而作为参与起草单位之一,老挝全国工商联也将积极在该国推行此项标准。

现场,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宁波市原产地赋码产业联盟介绍《基于二维码的进口食品全链追溯应用规范》的本地化应用情况。截至目前,宁波进口商品转码赋码量已超2.3亿个,涉及557个商品种类,建成连接海关、市场监管、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全链条数据互享系统。此外,宁波国际物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原产地赋码系统的技术支持能力。与会人员围绕标准落地、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等主题展开交流,凝聚“以标准促规范、以技术强监管”的行业共识。

记者 毛雷君

通讯员 华浙廷 谢益莉 朱跃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