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滋补的科技蜕变,到进口消费的升级;从“因地制味”的烟火坚守,到乡村振兴的共富答卷,2025年第十九届中国(宁波)食品博览会暨第二届浙江(宁波)特色小吃博览会(以下简称“食博会”)“全包”了。
传统滋补+现代生物技术 食博会劲吹“健康革新风”
1号馆辽宁展区,嘉朗生物带来的鹿骨胶原蛋白胶囊、鹿胶原蛋白沙棘粉等系列产品,吸引了大量关注健康养生的人群。与传统鹿茸切片不同,这些深加工产品将传统滋补食材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颠覆了人们对“人参鹿茸”的传统认知。
“比如这款鹿骨胶原氨糖维D胶囊。我们针对中老年群体的关节养护需求,通过有效提取鹿骨中的胶原蛋白,保留高活性,并进行了精准的复配设计。使这一传统滋补食材可实现更高效的生物利用。”嘉朗生物展位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新技术,传统滋补品从“礼品经济”的模糊功效,转向“成分可溯、功效精准”的健康消费新阶段。
辽宁农丰集团带来的雪面香雪花粉、小町米、长粒香米等地理标志产品,也同样吸引了不少宁波消费者围观。该展位负责人介绍:“我们建立了全链条品控体系,对我们来说,食博会已经超越了销售功能,而是一个建立消费信任的平台。”
嘉朗与农丰并非个例。在本届食博会上,食品产业劲吹“健康革新风”,参展商家或通过高科技进行成分精准化与功能细分化的深加工,或通过全过程透明化来建立消费信任,共同推动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消费细节”新变化:买进口商品越来越专业
“魅力中东欧”展区是1号馆的又一亮点。塞尔维亚的天然蜂蜜、希腊的橄榄油、匈牙利的贵腐酒、捷克的璀璨水晶、波兰的手绘陶瓷等,17家企业联手打造了一场中东欧商品盛会。展区设计融入了中东欧建筑色彩元素,让人仿佛漫步于异国街头。
“宁波消费者对进口消费的认知正在变得越来越专业。”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馆负责人陈磊多次参展,对此他深有感触,“大家不再满足于‘进口’标签,不仅关注产品的口味,更关心生产工艺和原产地故事。”
这种转变正促使参展商家从简单的“卖货”思维转型。该展区还专门设置了试用试吃区,让顾客全方位体验产品。这种互动式展销模式,远远超越了传统采购的单一维度。
“因地制味”,烟火气扑面而来
转入3号馆,一股浓厚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无论是宁波本土品牌,还是浙江优质品牌展位前,都排起了蜿蜒长队。
宁海桑洲三宝食品的展位前人头攒动,逛展市民等待着新鲜出炉的“豆制品三宝”。“优质的水和豆是豆制品的灵魂。我们的豆制品采用的都是‘六月豆’,这个季节生长的豆子蛋白质含量更高,加入白溪或梁皇溪过滤水,以盐卤点化成型,自带甘甜回味。”参展商家介绍。
不远处,同样代表浙江特色的象山羽禾大白鹅展位前,更是人头攒动。现场制作的白斩鹅皮色金黄、肉质粉嫩;香糟鹅在糟卤中浸润出诱人色泽。“普通鹅的脂肪熔点较低,我们的白鹅能达到32℃-38℃。这就是为什么象山白鹅能做到‘鲜、嫩、脆、滑、香’兼备。”参展商家说。
温州修文食品的鸭舌展位前,试吃队伍始终不见缩短。这家扎根温州20多年的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将地方小吃做成了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产业。
从豆制品到大白鹅,在工业化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这种“因地制味”的坚持,反而成为最珍贵的市场竞争力。
“共富”展区里的乡村振兴答卷
今年食博会上,创新展区不少。在宁波文旅会展集团精心打造的“国企联村助共富”展区,四大片区的特色农产品共同讲述着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
四明山镇展台上,黄精茶饮的包装设计融合了传统中药元素与现代简约风格。 “我们采用了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每一次蒸的火候、时间和每一次晾晒的温湿度、时长,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以最大程度激发黄精的作用、口感和风味。”展位工作人员介绍。
展区现场,桑洲镇的高山蔬菜、鹤浦镇的新鲜黄鱼、黄避岙乡的“红美人”柑橘酒等成为不少人关注的亮点。“展会+产业”的帮扶模式,正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食博会的平台,这些原本“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农产品,正出现在更多消费者眼前。
记者 史娓超 毛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