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不敢出发的犹豫!”台上的老人发出的真挚感慨,台下的观众以热烈掌声回应。
在2025宁波健康养老与银发经济产业博览会暨宁波银发生活消费节(简称“老博会”)花样生活故事会现场,“银发达人”们用真实的人生经历,将“退休不是终点,而是精彩新起点”的信念传递给台下观众。嘉宾眼中的热爱与观众专注的神情,共同勾勒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鲜活画卷。
热爱是跨越岁月的通行证
徐美丽身着得体服饰登台,身高1.74米的她,身姿依旧挺拔。她展示着年轻时的模特旧照,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追梦路:“当时大家觉得‘姑娘家走T台不务正业’,家人极力反对,我只能暂时离开热爱的舞台。”
但即便后来做英语代课老师、在外贸公司工作,她也从未放弃。“我每天坚持运动,严格管理饮食,这习惯30年没断过。”徐美丽说,退休后,她进老年大学提升专业素养,常一天辗转四地授课,夜晚还编排节目、剪辑音乐,“一听到音乐,早忘了自己的年龄。”
69岁的吕亚力抱着吉他上台,4个指腹上的深色老茧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是他7年里每天5小时练琴的印记。
“年轻时爱音乐,偷偷攒钱买小提琴、组文艺小分队,后来为养家把梦想‘藏进衣柜’。”吕亚力说,退休后,恰逢老年大学开设吉他班,他便从零学起。看电视练指法、做饭时背和弦谱子,从《小星星》弹到《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如今身为宁波开放大学吉他社团“大拿班长”的他,已站上全国性的大舞台——辛弗尼国际吉他艺术节。
朱春燕则带着童年的戏曲记忆登台。鄞州老家的戏台、外婆家的越剧广播,是她最早的艺术启蒙,“一听唱段就会,外婆总夸我灵光”。20多岁在无锡做生意时,她得到越剧名家傅全香、戚雅仙的指点,傅老师还亲授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退休后,朱春燕牵头成立社区戏曲队,让不同年龄的戏迷有了“根据地”。
生活的精彩,在于敢跨界敢尝试
从三官堂大桥开工时的荒芜现场,到通车后的灯火璀璨,一张张照片记录大桥6年建设历程,费浪萍的故事里,全是她对摄影的热爱。“为捕捉真实场景,我背着十几斤重的器材,3次爬上46米高的大桥顶。”她跟着建设者风里来雨里去,甚至在工地过节,台下观众纷纷前倾身体,认真端详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照片。
时髦的咖啡师“爷叔”郑飞星分享的是他和咖啡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宁波还没有咖啡店,我看到外国电影里的喝咖啡场景,特别向往。”郑飞星说,当时他的月工资才150元,却花800多元买了咖啡机,从此与咖啡结缘。如今,作为“老闺蜜咖啡馆”馆长的他,为弥补不会拉花的遗憾而专门参加培训,现已能娴熟制作拉花咖啡,赢得不少顾客好评。
骑行爱好者钟信荣分享跨界经历:“以前喜欢跑步,能跑10公里,后来加入骑行队,一开始腰腿酸痛、臀部不适,特别不适应。”但他没放弃,周末坚持参加骑行活动,第二年独自挑战四明山金钟山。
“凌晨3点出发,骑行14小时,全程200公里,连续上坡50多公里,累得好几次想放弃,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钟信荣感慨,骑行不仅给他带来健康与快乐,更让他收获了“天下骑友是一家”的温暖。
把日常过成诗,是对生活最美的致敬
“小美姐姐”顾静芳通过屏幕展示她的梦幻花园:风车茉莉爬满阳台,绣球花团锦簇,香水百合散发芬芳,精致花器与铁艺摆件点缀其间。
“童年时,老师家两株盛放的月季,让我认定‘有花的地方就是花园’。”顾静芳说,退休后,她耗时8年将45平方米空间打造成满是花香的天地,花园里有上百种花卉,最贵的是2万元的“玛丽尔弥敦”绣球花。她还在小区组建花友群,门口信箱里常年放着花苗供邻居取用。
冯良全现场展示一幅《宁波古今海陆丝绸之路》工笔彩墨画,并分享了退休后坚持用笔墨描绘家乡的创作故事。
“这幅画以元朝三江口为丝路起运点,溯运河绘天安门、长城,经西安、敦煌等城市,结合当下的中欧班列,跨多国至希腊港入海丝路,终回宁波港,还融入天一阁、鼓楼等老地标。”冯良全介绍。
因为坚持不懈地创作,冯良全在业余国画圈里小有名气,目前是文化部对外友协“书画世界行”会员,创作过34米长的“宁波明清西塘河”水墨长卷、26米长的“宁波山海八千年”彩墨长卷,多次被媒体报道。
“甬城吟诵”团队负责人戴红,分享了自己17年的朗诵追梦路。2000年病退后,她自学网页制作等技能;术后又学唱歌、朗诵等,尤其热爱朗诵,线上线下跟10余位老师学习。凭借着热爱,她考取了专业证书,还举办了个人专场诗歌会,“生活的花样从不取决于年龄,而在于是否有热爱生活、勇于追梦的心。”戴红说。
分享会的嘉宾虽来自不同领域,用自己的坚持打破年龄偏见,展现了当代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传递出积极态度——心怀热爱、勇于尝试,晚年也能绽放不输青春的精彩。观众低声交流:“他们的晚年生活如此精彩,太受启发了。”
记者 吴丹娜 贺艳 通讯员 陈家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