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宣传主题聚焦“糖尿病与幸福感”。糖尿病为何高发?早期有何信号?能否“逆转”?
11月13日,《甬上健康大讲堂》邀请宁波市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张明琛主任医师、胡金星副主任医师走进演播室,围绕糖尿病防治核心问题,为市民带来实用科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这就意味着,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
“‘糖吃多了就会得糖尿病’,这是临床最常见的认知误区。”直播一开场,张明琛戳破了大众对糖尿病的最深误解。她解释,糖尿病的本质是身体能量调度系统“系统性崩溃”,根源在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胰腺分泌不足。持续的高血糖,可能让身体“千疮百孔”。胡金星补充,长期高血糖会让血液变成黏稠“糖浆”,既会堵塞眼睛、肾脏、四肢的“微水管”,引发失明、肾衰竭、糖尿病足,还会侵蚀心脑血管“主水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梗死、中风风险比普通人高1.5倍-2.5倍。
胡金星注意到,虽然门诊中40岁以上患者仍占多数,但30岁以下确诊者正逐年增加。他分享了近期接诊的年轻病例:一名18岁小伙饮食毫无节制、暴饮暴食,连续10天出现恶心呕吐,就医时血糖飙至20+mmol/L,最终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才顺利出院。
直播中,张明琛给出了糖尿病高发群体“精准画像”:年龄超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或腰围超标、应酬多、运动少,或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成年人,都属于高危人群。
从医20余年,张明琛总结了门诊中常见的三大误区:一是轻信偏方追求“断根”,不仅无法控糖,还可能导致血糖失控、损伤肝肾;二是认为“吃药打针就万事大吉”,忽视饮食和运动调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三是凭“自我感觉”判断血糖,自行减药停药,暗藏严重健康风险。
确诊了糖尿病,是不是就意味着这辈子被箍上了“紧箍咒”?对此,张明琛表示,疾病早期胰腺功能未完全衰竭时,通过“强效干预”有望实现“缓解”,即无需降糖药,仅靠生活方式调整就能长期维持血糖正常。她的一位“模范患者”5年前确诊糖尿病,经综合干预后,6个月便实现“缓解”,停药至今血糖依然平稳。
随着医学进步,糖尿病治疗也有了新选择。张明琛介绍,近年迭代升级的新药各有优势:GLP-1R激动剂、SGLT2抑制剂兼具降糖、心肾保护和减重功效;复方制剂能减少服药次数,提升患者依从性;“智能”胰岛素可精准控糖,有效降低低血糖风险。
日常生活中如何远离糖尿病?胡金星给出专业建议:普通人群需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将BMI控制在18.5-24之间,同时戒烟限酒;高危人群务必坚持每年至少一次血糖筛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降低患病风险。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郑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