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大阪世博会国际迎宾厅,一批真人大小的“红楼”主题工笔重彩人物画惊艳各国友人。
10月,这批画一路走过法国朗斯卢浮宫剧场、德国纽伦堡剧院、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配合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红楼梦》演出,展览的同时,还推出了“画红楼”主题红酒、团扇、线香等周边产品。
推出该主题创作的是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人、湖山艺术馆馆长胡海平。1964年出生的他靠做反光背心起家,后一度在日本京都经营美术馆,2016年回到家乡,打造一批中国题材、国际范式的艺术品并将之推向世界的想法涌上他的心头,挑来选去,他看中了《红楼梦》。
1
每个人物都定格在高光时刻
《红楼梦》自诞生以来,围绕该主题创作的人物画、故事画不知凡几。
清代画家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孙温的《全本红楼梦》连环画册,当代画家刘旦宅的“红楼十二钗”、戴敦邦的《新绘全本红楼梦》,还有故宫博物院摹画室画师李湘的“全套红楼梦人物画”,当代中国画家彭连熙的工笔重彩国画《红楼群芳图》……这一包罗万象,集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母题,吸引一代代艺术工作者投身其中。
胡海平选中“红楼”,也是同样的原因。他本想过,是不是可以做“梁祝”,毕竟梁祝故事与宁波西乡的关系更密切。回到家乡,他总有为“宁波做些什么”的自觉。但对比来对比去,还是挑了“红楼”,因为其可以呈现的图景更广阔,人物形象更丰富,创作空间也更大。
真正执笔的是胡海平的京都老友、江苏籍旅日画家黄稚,胡海平是为他提意见,决定创作方向的那个人。
“一开始我就想好了,我想要的红楼画跟以往不同,既不属于大写意,也不是小说插图,我想展现的就是大观园的富丽、华美、多彩、绚烂,每个人物都定格在最高光的瞬间,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因为那代表中式审美的巅峰水平。”
流连拍场多年,兼具市场眼光的胡海平也想好了基本“范式”。“类似《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那种,人物占据画面的中心,少许场景和摆件作为点缀;线条和色彩则取法敦煌壁画。”他相信,相识多年的画家黄稚有这种创作能力。
2
挖掘传统题材的普世价值
从2018年确定选题,到多次打样确定画稿,胡海平把自己推动“画红楼”这件事称作“老虎咬天”,无数次往来京都,眼见创作逐渐成形。
“总量大概是100幅,现在已完成30幅。”秉持尊重原著、延续经典的原则,他请来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作为艺术顾问。周岭给了他不少意见,比如主人公的穿着、持物,力求靠近历史的真实。
因为胡海平想要的画基本是真人大小的屏风样,如此,构图和线条压力更大。
“最早做的是‘十二官’,即贾府梨香院的十二名女伶,芳官、龄官、菂官、蕊官她们,相对来说容错率高一些。”积累了一些经验,再做大画,比如黛玉进府,比如海棠诗社。最后被大阪世博会主办方看中陈列在国际迎宾厅50天的,亦即黛玉进府、太虚幻境、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湘云醉卧芍药园等这批“名场面”,共12幅,每幅都是2米高、1米宽。
就像胡海平最初设想那样,这些画以“健康蓬勃、华丽向上”的女性形象,重构了中国古典美学表达,展出期间大受好评。这也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传统题材的生命力,以及通过艺术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中建立情感联结、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
组画在日本的成功给了胡海平信心,“只有画是不够的。”他想围绕这些画再多做一些文章。目前他已成功注册“画红楼”商标,将推出一系列周边衍生产品,包括红酒、黄酒、团扇(缂丝、苏绣)、白茶、瓷器、线香、玉器、钗饰等。
作为这批画的版权拥有者,胡海平还想着能复刻一些画中的服装纹样,推出一些不同风格的“宁波装”;也想涉足餐饮,做红楼主题艺术宴;搭配音乐、舞蹈,做亚洲区巡展。
“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天花板’,也是集大成者。”经商出身的胡海平并不避讳他的“商人思维”,通过推出衍生品,转化“画红楼”的商业价值。这也符合宁波商人的调性,择一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