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90余载

一家三代 与这所高校结下特殊情缘

韩慧慧与公公吴祈平在翻看旧资料。记者 吴正彬 摄

吴桂玲(右)和姐姐的合影。

“从学校毕业后,嗣母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仁爱精神……”11月11日,77岁的吴祈平回到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走在朝气蓬勃的校园里,他一边感慨学校的变化之大,一边回忆起一家三代人与学校的特殊情缘。

“从1932年嗣母吴桂玲进入华美护校求学,我们一家三代在这所学校学习、工作近一个甲子。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变化的是岁月和环境,不变的是对学校深深的热爱和责任。”吴祈平说。

医者担当

1932年,吴祈平18岁的嗣母吴桂玲和姐姐吴慧理经人作保,进入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学习,并成了同班同学。“母亲(嗣母)曾跟我说,那时候的华美护校对学生要求很高,走路、说话、个人卫生等都有严格标准,稍有差池便可能推迟毕业。而这份严谨,也为她的职业生涯筑牢了根基。”吴祈平回忆道。

1935年,吴桂玲和姐姐经全国统考后从华美护校毕业,并由学校推荐前往南京卫生公署公共卫生进修班学习,当时姐姐选择了城市公共卫生,而她选择了乡村公共卫生,进修学习半年后到各地实习。

1937年南京沦陷,吴桂玲又回到华美护校,被安排到宁波城区卫生所从事临床和公卫工作,并开展防病治病宣传。宁波沦陷后,她带着华美护校4名学生,一路辗转江西、重庆等地的医院,担任护士长、公卫护士等职,在颠沛流离和战火纷飞中坚守医疗岗位。

抗战胜利后,吴桂玲复员被分配到杭州铁路医院。新中国成立后,她在杭州铁路医院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支前大队,于1951年被组织派往上海铁道医学院深造,毕业后重回杭州铁路医院任内科医师。

随着全国经济建设高潮兴起,为支援全国铁路建设,吴桂玲来到西宁铁路局青海湟源铁路工地医院工作。面对高原缺氧、狼鼠肆虐的恶劣环境,除了临床医疗业务,她还要开展灭鼠等防疫公共卫生工作,同时承担藏区牧民医疗服务。吴祈平介绍,彼时当地曾爆发麻疹大流行,母亲组织老百姓成立临时医疗队伍,开设家庭病房,手把手教大家防疫知识,在药品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零死亡、零恶化”的奇迹,1958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走过大半个中国,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这是吴桂玲作为医者的人生写照。在东奔西跑中,除了临床医疗,她还在中学、社区等地开展生理卫生科普教育,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退休后,她仍坚持在社区义诊,直到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了,还会帮人分析病历。

“看到别人有困难,母亲也会慷慨解囊,所以她虽然工资挺高,但一直没存下什么钱。去世前,她将所剩不多的积蓄全部交了党费,衣物、家具尽数捐赠。”谈起母亲始终秉持的仁爱之心,吴祈平的语气里满是敬佩。

筚路蓝缕

“我们那时候教书,没有教材就自己编,没有教具就自己做,条件再差也不觉得苦……”聊到上世纪70年代自己刚进学校教书时的情景,吴祈平一下打开了话闸子。

1973年,吴祈平调入宁波卫生学校(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没想到在嗣母学习、工作的地方一干就是35年。从门诊部到化学教研室、保卫处、学生处,各个部门他几乎干了个遍。除了学校工作,他还担任海曙区人大代表等职,每个岗位都带给他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令吴祈平欣慰的是,他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他特别提到了其中一个学生,在40多年前就提出了“借助计算机开展中医诊治”的设想方案并到北京交流。每当回忆起这类事,他总禁不住感叹:“那时候我连计算机是什么都不知道!还有很多别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比学生知道得多,被学生问倒的情况是常有的,但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氛围很好。”

“我觉得那个年代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单纯,关系也很近,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像朋友一样,现在见了面,更是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吴祈平说。

初心传承

“啊,这是怎么做到的?”“难以想象!”“真厉害!”听着公公吴祈平对他母亲、对他自己经历的讲述,韩慧慧的脸上不时露出惊讶的神情,长辈们人生中的很多选择和行动,都令她觉得不可思议。

2011年,韩慧慧入职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成为一名护理专业教师。作为吴祈平的儿媳,她不仅嫁入了这个与学校结下特殊情缘的家庭,更接过了长辈们“隔空传递”的教育接力棒。

这些年,韩慧慧从公公口中听到很多关于学校的往事:奶奶吴桂玲在烽火中坚守医疗的执着,公公和同事们筚路蓝缕办学的艰辛,还有老一辈师生之间纯粹又深厚的情谊。家里珍藏的老针筒、酒精灯、手写教材,让她直观感受到了前辈们的奋斗历程。

“奶奶一生东奔西走始终心系百姓,公公一心教书育人不计名利得失,他们的奉献和担当,这份初心,正是我要传承和弘扬的。”韩慧慧说,现在的学生面临更多选择,就业观念也更现实,但她始终努力引导学生传承前辈们的奉献和艰苦奋斗精神,“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前辈们还是在努力地学习,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奉献。现在物资那么丰富,政策那么好,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价值,做出一番贡献。”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