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类反而别扭”是文明习惯养成的最佳注脚

三江热议

吴霞

11月10日清晨,东钱湖清泉社区的傅祥英阿姨扫码投放垃圾后笑着说:“现在扔垃圾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分类反而觉得别扭。”

11月11日《宁波晚报》

傅阿姨的“别扭感”,折射出社会治理的至高境界——让规则隐于无形,让文明成为本能。纵观鄞州这场垃圾分类变革,其成功不在于技术的炫目,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回归。智能回收箱选址不在“最显眼处”,而在“最顺路处”——小区出入口、地下车库,这些设计看似简单,却是对居民生活轨迹的深度理解。科技填平了效率的鸿沟,但唯有温度才能弥合人心的距离。当70岁的陈大爷称赞“想到我们心坎里”,当“银发微网格长”手把手教同龄人使用智能箱,我们看到的是一场以人为尺度的精细变革。

这场变革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构了公民责任与公共生活的连接方式。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本质是环保意识的深入。在清泉社区,各方坚持每日例会复盘数据;在朝晖社区,月度分析会持续优化运行策略;在欢乐海岸社区,网格群反馈的问题被第一时间处理。这些细节编织成一张多元共治的责任网络,让每个居民都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垃圾箱前的小选择,映射着时代文明的大命题——当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细节中践行环保责任,社会的文明水位便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尤为可贵的是,这场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始终保持着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生活节奏的顺应。面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各社区没有简单催促,而是组织“入户帮志愿团”一对一教学;面对“流动人口管理复杂”的难题,清泉社区建立“一户一档”精准对接;东柳街道的分步上线策略,让老住户成了新居民的“老师”。这种“滴灌式”的耐心,恰恰是现代社会治理最需要的智慧。文明不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运动,而是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它需要给每个生命以足够的适应时间。

如今,鄞州的实践已超越地域价值,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积分兑换让孩子骄傲地背上新书包,“环保礼包盲盒”为环保注入趣味性,属地医院专家号等优质资源的引入拓展了激励的边界——这些创新让文明行为变得“可累积、可兑换、可持续”,形成了良性的文明生长生态。

从最初的“太麻烦”到如今的“不习惯”,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这条文明习惯养成之路印证着一个朴素哲理: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真正的进步,不在于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在于居民拎着垃圾时那份从容与自觉。傅祥英阿姨的“别扭感”,正是这座城市文明素养提升的最佳证明。最好的治理,是让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