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智研究院: 产业链协同 “膜”力无限

激智研究院实验室。记者 施文 摄

柳宙新材料研发的反光膜产品。

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激智研究院)依托上市公司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激智科技)深厚的产业积累,聚焦“功能膜”产业,构建起“技术研发+平台共享+产业孵化+投融资支持”的全链条生态,聚焦光电、光伏、汽车、新能源电池四大领域,推动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链式孵化:依托上市平台,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

与多数孵化器依赖政策扶持或租金驱动不同,激智研究院的诞生源于一场深刻的产业洞察。

2017年,激智科技董事长张彦博士发起成立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初衷是解决与“膜”相关的新材料产业链“卡脖子”难题。“我们发现,很多关键原材料和配套技术仍受制于国外,比如OLED发光材料、高端偏光片用胶水等。”正如激智研究院运营总监龚邦松所言,单靠一家企业难以突破全产业链瓶颈,必须通过前沿技术孵化反向补链强链。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产业赋能型孵化”。激智研究院依托激智科技股份公司的产业资源、生产工艺和市场渠道,为入孵企业提供从实验室到产线的全链条支持。

例如,在材料验证环节,入孵企业可直接使用包括液相色谱仪、多层共挤流延机等价值超2000万元设备的公共技术平台;在量产阶段,则能共享成熟产线、供应链网络与客户资源。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研究院累计引进企业147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占比超30%,孵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15亿元,获得投融资超35亿元。

明星企业涌现:从技术突破到行业领先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隐形龙头”接连诞生。

宁波卢米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卢米蓝)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致力于OLED蒸镀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由于该领域长期被日本、韩国企业垄断,国内几乎无成熟供应商。在研究院支持下,卢米蓝不仅获得5000万元首轮投资,还派驻财务与管理团队进场帮扶,助其渡过早期危机。

去年3月,卢米蓝与小米共建联合实验室落地;今年9月,小米创始人、CEO雷军现身小米17系列手机发布会现场,公开点赞卢米蓝OLED新型红光材料技术,称之为“国产发光材料技术突破,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

另一家极具潜力的企业——北京大学庄方东博士团队的博雅聚力新材料,则聚焦前沿聚酰亚胺材料和高附加值特种功能膜领域。

入驻研究院后,为项目团队提供管理服务、专家评估、硬件保障、政策对接等支持,并为项目“新型聚酰亚胺薄膜”匹配京东方、TCL、天马等市场龙头企业资源,帮助其打开光学膜供应链市场。

早在2023年,博雅聚力新材料就落户舟山打造省“千项万亿”工程:年产1500吨电子级及光学级聚酰亚胺薄膜项目,目前已在舟山高新区二期开工,项目总投资9.5亿元,总用地面积约3.27万平方米,预计年产值10亿元。

而柳宙新材料则代表了激智研究院向细分领域技术延伸的决心。这家主攻交通反光膜的韩国企业,2019年落地宁波,创业初期研发一度困难。关键时刻,研究院不仅代购价值数百万元的研发设备供其共享使用,还协助其申请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如今,柳宙反光膜产品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并拓展至南美、东南亚市场,2024年营收达2000万元,复合增长率连续五年超30%。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孵化几家企业,而是要打造一个全链式的功能膜材料创新生态。”激智研究院副院长樊钦华表示,“我们正积极打造标杆型部级孵化器,未来,我们要让更多‘中国膜’走向世界。”

在这个以“膜”为媒的产业共同体中,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边界。

记者 施文 通讯员 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