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骑车从大西坝进入沿江游步道,一路向西。正是粉黛乱子草怒放的时候,粉粉柔柔地沿江堤铺陈,像盛大的迎宾。芙蓉花也开得正盛,壮阔的花墙挡住了姚江与稻田的对视,于是,江船自顾前行,水稻自顾成熟。
绕过九曲闸,见一幢白色小屋矗立眼前,这里就是半浦渡南岸码头了。
江边已有人扎起天幕,三朋四友聚在一起喝茶聊天。葫芦丝的声音,在粉黛花海中悠扬地响起。
渡口总是有人在排队。我跟着上了船,每人两元。刚靠岸,就听到墙壁后面有人高喊一声:“放炮喽!”紧接着一声“嘭”!这是在迎宾吗?我绕过去一看,发现一台爆米花机正烟雾腾腾地往外吐着膨胀了数倍的年糕干,旁边围着的几个孩子又跳又叫,像极了童年时的我们。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登上江边的屋顶村咖。脚下,是金黄的稻田,稻子已沉得抬不起头,游客们穿梭其间,拍照游玩;正面的姚江上,货船排着长队在栾树的花影间不停地经过;渡船马达轰鸣,在视野尽头穿梭往返……在这样的地方喝咖啡看江景,真是难得的享受。
只是不多久,下起雨来,江面渐渐模糊不清,突然就想到了宋代词人蒋婕在《虞美人·听雨》里的一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不由得联想到那些曾经在渡口为生计奔波的古人。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半夜渡,渡口石柱上那盏小小的渡灯,曾温暖过多少南来北往的渡客啊!在这样的雨天,他们也曾触景伤怀、感受过“断雁叫西风”的惆怅吧?我不禁陷入想象……
头上的草梗滴滴答答地滑下雨点,风在树叶间穿梭,咖啡越喝越冷,于是下楼,决定逛古村以感受雨中的村巷韵味。
作为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的半浦村,村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益丰门头、中书第、周家祠堂等。
雨声中,随手推开一扇虚掩的门,四合院、大水缸、木窗、砖雕……在这些旧物簇拥中,一位老人坐在窗前,拿着放大镜查看老黄历。看我进来,他只拿眼淡淡地扫了一下又低头忙活,似乎还沉浸在昔日的繁华旧梦中。
“来半浦村,必到二老阁。”这是古时的一句话。眼前的这块半浦村的文脉所在地,已立起一幢桃红色的别墅,铁栅栏上盛开的花朵和金光闪闪的“二老阁1号”门牌,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历史上的风雨和荣光。
走出中书第,天光放晴。有“笃、笃”声在身后响起,回头一看,见两匹高头大马驮着两个大汉正昂首阔步从身前经过。走到半浦美术馆前,马就被拴上了。孩子们好奇地围着看,教练一边提醒他们别站在马屁股后面,一边鼓励孩子坐马背上拍照,不收费。刚开始孩子们都不敢,紧张兮兮地被抱上去,拍了照,再下来的时候已经是一脸轻松了。
逛完美术馆回到渡口,离末班渡船还有一小时,迷恋江边的诗意和那份悠然,便叫上一杯咖啡,直至日头偏西……
等我再次踏上渡船的时候,码头又适时地响起一声:“放炮喽!”我不禁笑了,来的时候放炮迎接,回去时又放炮相送,这是半浦渡给我的至高礼仪吗?烟雾里,依然有不少游客在江边逗留,他们吃着烧烤,喝着咖啡,就像我今天无数遍目送着离岸的渡船那样目送着我的离开。
船工严师傅的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疲惫,一个人全年无休坚守在渡口,迎来送往,是工作,更是对古渡情感的坚守。因为有他,古渡才不至于成为大运河边一个沉默的文化符号,而是今天依然鲜活流动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