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鼻腔反复出血 病因竟是鼠药中毒

冯医生给孩子进行听诊检查。

9岁男童小宇在湖南老家突发呕血,流鼻血不止,体内血液近乎失去凝固能力,病情一度异常危重。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医生如同侦探破案般层层推理,为其锁定病因——孩子血液中竟检出老鼠药“溴鼠灵”成分。目前,经过有效治疗,小宇已经转危为安。

蹊跷病症

男童突发呕血,凝血功能全线崩溃

小宇的父母都在外务工,他和姐姐在湖南老家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过去的几周,小宇经历了一场噩梦。他突然开始呕吐,呕吐物中夹杂着鲜血,同时还伴有流鼻血等症状。

爷爷奶奶慌忙把小宇送往当地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小宇的血液仿佛“罢工”了,关键的凝血指标全部严重异常,凝血酶原甚至远超检测上限。这意味着他的血液无法正常凝固,任何一个微小的伤口都可能导致血流不止。

当地医院初步诊断小宇是“维生素K缺乏”,并进行了补充维生素K和输注血浆等治疗。治疗后,小宇的病情一度好转。然而,出院回家没两天,他口腔、鼻腔出血的恐怖情景再次上演。为求彻底诊治,正在宁波务工的小宇母亲将小宇带到了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

在小儿血液科,接诊的冯建华主任仔细查看了小宇的病历。“排除了常见原因后,我们高度怀疑是外源性因素,也就是误食了抗凝物。”冯建华表示,在儿童意外中毒案例中,长效抗凝血类杀鼠剂是一个需要重点怀疑的对象。这类鼠药的作用机制正是破坏体内的维生素K循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其症状与小宇的情况高度吻合。

真相大白

检测一锤定音,元凶竟是“溴鼠灵”

然而,当冯建华询问家属,家中是否存放或使用过鼠药时,却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家里的饮食也没有问题,因为同吃的姐姐安然无恙;小宇也说没乱吃过东西,就偶尔吃了点路边摊的零食和烧烤。

线索似乎中断了,但专业的警惕性和临床表现都强烈指向那个唯一的可能。为了揭开真相,医院果断把小宇的血样送往专业机构进行毒物检测。检测结果很快出炉,证实了医生们的推断:在小宇的血液中,明确检出了“溴鼠灵”成分。这是一种典型的长效抗凝血杀鼠剂。正是这种隐藏在暗处的毒物,导致了小宇血液系统的“大罢工”。

病因明确后,治疗便有了清晰的方向。“溴鼠灵”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就是维生素K1。冯建华强调,这种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因为鼠药成分会在体内(尤其是肝脏)长期滞留,缓慢释放毒性,补充维生素K1的疗程可能需要持续数月,患者绝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极易反复,前功尽弃。

经过系统治疗,小宇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凝血功能逐步恢复,目前已顺利出院。

针对小宇这个病例,冯建华推测孩子可能在外面接触了被鼠药污染的零食或食用了非正规渠道来源的可能被污染的肉类。他也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加强毒物管理。家中如有鼠药等危险品,务必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带锁柜中,远离食品区域,并明确告知孩子不要捡拾、食用不认识的食物或物品。一旦发生疑似误食,应立即携带可疑毒物包装送医,为医生诊断提供最关键线索,切勿盲目催吐。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