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尚”到“新日常”

鄞州多元共治推进全品类智能回收箱落地见效

智能箱落地设摊宣传活动。

傅祥英阿姨正在扫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

东柳街道东海花园社区楼道长和社区网格员驻点指导居民使用智能柜。

11月10日清晨,家住东钱湖清泉社区的傅祥英阿姨轻车熟路地完成扫码投放,笑着说:“现在扔垃圾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不分类反而觉得别扭。”

今年以来,鄞州区垃圾分类指导中心紧扣“七创争先”攻坚目标,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品类智能箱建设与分类质量提升。截至2025年9月,全区累计完成智能箱安装563台,其中463台正式投用,厨余垃圾清运量占比提升至28%。一场以“多元共治、智慧赋能”为核心的垃圾分类治理变革,正在这里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1

科学布局,夯实治理根基

智能回收箱的顺利落地,离不开系统规划与精准选址的科学布局。鄞州区通过建立“中心统筹、镇街主责、社区协同”三级联动机制,组织开展5场集中培训、200余场点对点指导,高效完成了1322个点位的科学选址工作,为垃圾分类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明楼街道明南社区,70岁的陈大爷对智能箱的选址赞不绝口,"以前觉得刷卡扔垃圾太麻烦,现在走到小区门口顺手一投,还能攒积分换东西,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该社区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双渠道收集居民意见,将智能箱科学设置在主要出入口,最大限度方便居民投放。

钟公庙街道则组织多方力量开展联合踏勘60余次。“我们综合考虑步行距离、通风条件和车辆通行情况,尽量利用原有垃圾房进行改造,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街道项目负责人介绍,最终选定的114个点位实现新旧设施无缝衔接。

在邱隘镇郡柳社区,9台智能回收箱设置在小区地下车库。由于社区中青年居民较多,开车住户占比超过80%,社区与物业在征集居民意见后,决定将投放点安排在地下空间,既方便车主顺路投递,又有效维护了小区地面的整洁环境。“现在垃圾带到地库,开车时顺手就能扔,早上不用赶时间丢垃圾了,还能用可回收物赚积分!”不少居民对这一设置表示满意。

2

多元共治,凝聚治理合力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实践中,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形成了社区、物业、业委会与项目公司“四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在地推启动的前五天内,各方坚持每日召开例会,依据后台数据复盘成效,精准优化运行策略。这一机制有力推动了智能箱的广泛使用,累计服务居民近2000户,成功引导居民从“要我分”转变为“我要分”。

明楼街道朝晖社区则建立起月度工作例会机制,定期分析各类使用数据,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持续优化中,社区智能箱使用率稳步提升至100%,厨余垃圾占比达到40%,成为全区垃圾分类的标杆项目。

钟公庙街道欢乐海岸社区的物业经理展示了智能箱的运维记录:“系统实现满箱自动报警,工作人员15分钟内响应,2小时内完成清运。居民通过网格群反馈的问题,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处理。”该社区还组建了“网格长+志愿者”巡查队,成为保障智能箱正常运行的坚实“守护者”。

鄞州全区层面同步实施“三查机制”,重点排查“设而不用”等问题。区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对使用率偏低的点位实行约谈整改,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切实发挥作用。”

3

靶向发力,推动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关键在于精准施策。面对智能分类箱推广中的各类难题,各社区通过靶向发力,有效推动了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

在老旧小区,针对老年居民使用智能设备困难的问题,各社区有妙招。钟公庙泰安社区发动“银发微网格长”志愿者,在箱边手把手指导老年居民。他们凭借“老人懂老人”的亲和力,精准对接老年群体需求,化解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抵触情绪,有效提升了使用率。

白鹤街道丹凤社区通过“地毯式”上门走访进行宣传,组建了由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和志愿者构成的“入户帮志愿团”,对独居、高龄老人提供“一对一”的操作指导,重点讲解“破袋投放”等关键步骤。社区还设立了固定时段的“现场门诊”,定期在“便民服务日”或通过“桶边课堂”进行驻点指导,现场提供智能柜操作和手机扫码教学,方便老人们随时咨询、及时纠正错误。

针对“流动人口杂”痛点,清泉社区采取“入户帮志愿团”开展“敲门行动”,建立“一户一档”信息台账。在智能箱启用的关键前五天,组织志愿者于早晚高峰时段驻点进行“地推教学”,推动使用率在五天内跃升至近73%。

针对“使用率不高”的瓶颈,明南社区创新“四定”推广机制,即定点、定时、定人、定责的“四定法”。通过挨家挨户演示、箱边设立教学点等靶向措施,将智能箱使用率从不到30%显著提升至85%,使众多老年居民实现了独立操作。

4

创新方式,激活长效机制

在推进设备落地过程中,各街道还注重因地施策、创新方法。东柳街道东海社区实施的“2+2”分步上线策略就是典型代表。该社区将4台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分两批启用,这一创新做法既有效避免了集中启用可能带来的管理压力,又确保了项目的平稳过渡。

“刚开始觉得操作有点复杂,担心学不会。”社区居民李阿姨笑着说,“但第一批设备上线时,志愿者手把手地教我们。等到第二批箱子启用时,我们这些老住户都能当‘老师’指导邻居了!”这种分步推进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居民的学习成本,还促进了社区互助氛围的形成,让智能回收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激励方式上,鄞州在区级层面创新打造“一起分,鄞未来”积分体系,在23个试点小区构建“投递-积分-兑换-激励”闭环,让分类行为“可累积、可兑换、可持续”。各镇街也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云龙镇设立“集中兑换周”,每月固定时间为居民提供便利兑换服务;下应街道创新兑换模式,将绿植与生活用品组合成不同档位的“环保礼包”,以“盲盒”形式供居民兑换,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东钱湖镇则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引入属地医院专家号等优质资源,增强积分吸引力。一位带孙子兑换文具的孙阿姨感慨:“孩子靠分类垃圾挣积分换到了新书包,现在全家分类更有动力了。”

在运维支持上,鄞州区针对居民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制作《智能箱知多少》系列短视频,通过物业群、小区群、社区平台定向推送,以直观方式提升居民实操能力,降低使用门槛。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陈昭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