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栖霞坑的N种方式

有“浙东唐诗之路”经过和“王羲之后裔”聚居的栖霞坑古村,古韵深厚,风景优美。深秋时节,到宁波十大最美古道之一的栖霞坑古道徒步赏秋,到作为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走走,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与古村旅游爱好者非常不错的选择。

1

从古道徒步进入

一个烟雨蒙蒙的日子,我随一个户外组织前往溪口镇的栖霞坑古道。

名为栖霞坑古道的这条赏秋路线,是户外爱好者组织约定俗成的叫法。它从奉化的壶潭古村出发,穿过余姚四明山镇的唐田村,再穿越真正意义上的栖霞坑古道,最终抵达栖霞坑古村。

壶潭村口有条大溪,溪边的几棵大树成为该村的标志。沿溪新修的白墙黛瓦的民居,在空蒙山色中就像是一幅水墨画。从这里开始徒步,需经过五千米长的山路,才到达唐田村。在云雾缭绕中登山,有机农田、山涧小溪、殷红的野樱桃、大片的红枫、路面石缝间顽强的小草……它们都带着亮闪闪的露珠,有着平日难得一见的景象。

从唐田村到栖霞坑村,走的是从前两村相互走动的民道。由高海拔往低海拔走,只见群山环抱、峡谷幽长,细雨带着清新的空气与我们同行。走在湿润的卵石铺就的古道上,一面小心着脚下,一面听着一旁小溪淙淙的流水声,山间雾气,仿佛把我们装进了仙境之中,还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银杏果、野草莓和云朵般的菇类跑出来给我们惊喜。

古道上,各种植物展示着最灿烂的一面,装点着人间秋色。一棵红枫坐落在古道中,枝干粗壮苍劲,缠满了岁月的皱纹,想来上面一定镌刻着古道上发生的许多故事。

栖霞坑古道,也是“浙东唐诗之路”中著名的一段。千百年来,400多位诗人陶醉于沿途的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一路上行舟扬帆、击节高歌。

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写诗作赋,如晚唐时期的陆龟蒙、皮日休,明清两代的沈明臣、黄宗羲、全祖望等,都曾为栖霞坑留下诗篇。“云南更有溪,丹砾尽无泥”“云南背一川,无雁到峰前”。“云”是指雪窦山,因雪窦山海拔较高,常年在云雾之中,雪窦山之南的栖霞坑,便被称为“云南”。

古道上还有半岭庵、猾狲洞等历史文化遗迹。走过凤仪亭,不远处有一座古桥——永济桥,过桥后便进入栖霞坑村了。

2

沿溪边公路进入

沿着省道董栖段,驾车或坐公交车进入藏在大山深处的栖霞坑古村,是大多数乡村旅游爱好者的选择。

驾车来这里,驶过董村后,便可见车窗两边青山高耸,在葱茏的树木和翠竹的掩映下,那山谷更显狭长。栖霞村的村舍依山傍水,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把错落有致的村子一分为二。停车后,可见王氏祠堂的一堵残垣断壁矗立在村口。这幢晚清风格的古建筑,屋顶和墙体多数已倾圮,杂草丛生,但那临溪而立的气韵、高大沧桑的马头墙,无不彰显着它当年的巍峨丰姿。

栖霞坑村民多为王氏、应氏、周氏,居住历史有500年以上,其中以王氏最为著名。栖霞王氏,先出山东琅琊,与王羲之是同宗同族,至今已历六十余世。明代中叶,王氏祖上从定海金塘迁居栖霞,在此迄今已历十九代。

旧时,因这一带红白相间、灿若桃花的岩石地貌,栖霞坑也被称为“桃花坑”。《四明山志》里说桃花坑“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四明栖霞王氏宗谱》中,有一首描绘桃花坑景色的诗:“水复山垂路有余,桃花坑里有人家。溪唇乱落如红雨,洞口粉披赛绛霞。盖透鹰岩频午茶,荫迷虎岭每栖鸦。向津可有渔郎否,也胜武陵景物嘉。”诗里的桃花源意象,指向栖霞坑村的隐逸情怀和山壑幽姿,赋予了这里洞天福地的意趣。

栖霞坑古村原是新昌、余姚通往奉化、宁海的“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古村的宣传窗里,古代乡贤汪纶、毛润、唐经筵等的诗词都为栖霞坑就是“唐诗之路”中的桃花坑提供了佐证。

王氏祖先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古老的建筑向我们诉说了一切。与王氏祠堂隔溪相望的另一清代典型建筑——润庄,为栖霞坑现存古民居的经典之作,规模甚巨。门楣上方雕刻着“独占鳌头”,门庭背后是“喜鹊迎客”。润庄为贩卖柴爿起家致富的村民王洽成所建,俗称“洽成阊门”。它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传统建筑,大门前,筑有围屏墙和大步阶,内部有个偌大的天井。

润庄设计布局齐整,左右完全对称。前进稍狭窄,后进较堂皇,柱础、石壁、砖雕花窗,颇为精致;窗棂、屋檐、画梁,令人惊叹。据说王洽成发迹成为巨富后,依然不忘村民,福泽桑梓,后世传为佳话。

清人的《四明谈助》如此记述栖霞坑:“两岩崇竦,饶竹木,夹溪逼视,曲突相错……岩下溪水奔赴如雷,岩上众绿阴翳,不见天日。有巨石俯于溪边,可坐数十人,行者必于此乘凉、盥漱,移时乃去。”时至今日,多少风雨过后,清人所见的桃花源般景状,我们依旧能看到。

3

用你喜欢的方式打开

随着来古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年轻人从城里返回,经营起咖啡屋等时尚轻食,年长者则在传统民居中,经营起农家乐。它们在这绵延六百余米的村落中,构成时尚与古朴的和谐统一。

古村的魅力还在于,你可以从这座桥上过,也可以从那座桥上回。

沿着溪水往村子里走,溪上横跨着好几座桥,有现代的水泥平板桥“棲霞桥”,也有年代久远的古桥。“长安桥”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单孔石拱廊桥,整座桥都是用鹅卵石和碎石砌成,不仅结实而且美观。5米高的拱形桥基横跨在六七米宽的溪面上,桥面宽约4米,走在上面如履平地,即使用力蹬脚,桥亦不会有一丝震动。

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造就了坚固如磐的桥。廊檐经岁月侵蚀,显得斑驳苍老。桥上建有木屋,是村民遮阳避雨的好地方。桥头两棵古香樟树需两人方能合抱,老干虬枝,巨大的树冠像华盖,它为古桥遮阳挡雨,陪伴着古桥历经了不知多少个春秋。

村尾的永济桥,一头连着栖霞坑古道,一头连着栖霞坑古村。离别之际,我再次打量这条“连峰数千里,修竹带平津”的诗路,心里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