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达人:

“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本科毕业典礼上。

高中教师资格、英语三级笔译和口译、日语JLPT(日本语能力考试)、普通话等级二甲、上海高级口译、雅思……作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高等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我认为考每一张证书的努力过程,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主题游学”,是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独特方式。当别人问“考这个有什么用”时,我却乐在其中,奔赴下一场山海。

教资证书

从“爸妈快乐证”

到“白月光圆梦”

考教资的念头,始于一次饭桌闲聊。父母提议“不如考个教资,以后就业多条路”,我心想“这考试有何难,看我一次拿下”,果断报名了两个月后的高中英语学科的笔试。

资料很快备齐,寒假也看似充裕,但我坚信“DDL(最后期限)才是第一生产力”,真正的备考直到开学才启动,惊喜却也随之而来:我得以窥见“白月光”学科——语言学的堂奥,系统补足了语法短板;惊叹于网友编的趣味口诀,也对撰写教案祛了魅。

我发现自己早已在不经意间运用着“元认知策略”,而涉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我对自己悄然多了一分理解。三场连续六小时的笔试,从清晨写到日暮,指尖墨痕斑斑,虽疲惫却十分畅快。

两个月后的面试,我穿上皮鞋站上讲台。从最初试讲的毫无头绪、不敢开口,到露台演练的逐渐熟练“拿捏”,再到最后讲台前积累自然迸发,我知道没有让自己失望。考完赶赴机场途中,晚霞也为我绚烂。

直到十月完成体检和现场认证,这场“教资之旅”才圆满收官。对于非师范生的我来说,它早已超越了最初的“跟风报名”,沉淀为一场与兴趣学科的美丽邂逅,一次对胆怯的漂亮胜出。

语言证书

关于自学、心态与共享

想考日语等级,主要是想给大学三年的二外学习一个交代。学校的课程侧重说和写,而JLPT恰好逼着我琢磨听与读的板块。自学让我感觉语言是“活”的,像是在尝试与一位老朋友重新认识。紧凑而自由的过程里,我特别享受那种“重叠感”带来的惊喜——刚学完一个语法点或认识一个单词,转眼就在另一本教材里重逢,那种“我学对了”的瞬间,是最好的正反馈,也让《强风吹拂》等日漫变得更热血而亲切。

连续两年去绍兴同一个考场完成考试,考完后和爸妈逛鲁迅故里、找一碗地道的槽鸡,也成了我独一无二的暑期回忆。

英语则更像是一位“老朋友”。从小妈妈就用英文歌叫我起床,学生时代也养成了自主背单词的习惯。备考四六级和雅思时,我格外重视真题和保持“手感”。我会设定灵活的小目标,状态好就多做一些,累了就换种方式,不追求死板的量,更看重持续的效率。作为播客爱好者,我还发掘了一些能利用碎片时间提升口语的宝藏节目。

四六级成绩600+,雅思两次自学上场都是7.5分,虽然与目标8.0分擦肩,但接受遗憾大概也是考试教给我的一部分。我曾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分享给朋友圈的同学们——让知识和经验流动起来,是很快乐的事。

翻译证书

因为热爱,所以简单

中英翻译的魅力,于我而言,源于在两种语言间精准切换的掌控感,也源于调动感官、促成沟通的成就感。

比起笔译中需要面对的术语记忆与词句推敲,口译似乎更带着一种未知的刺激。每次戴上耳机,迎接的都是全新的话题,这狠狠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也需强迫自己高度集中注意力,接受周期短、回报感极强的思维锻炼。

我学着与压力周旋,在“信达雅”的平衡间寻找沉浸的心流体验,最终靠很短的学习天数拿下了证书。正如练习时教材封底所写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强化心性、感悟生活与认知世界的旅途。”在翻译还没有被AI完全替代的今天,能亲身感受并热爱这份乐趣,我想,是一种幸运。

●考证心得

用脑子奔跑,远胜于盲目跟风。我坚信,提升效率比拉长战线更重要——一旦下定决心,就该一鼓作气,集中火力攻克目标。

备考的真谛在于“借力”与“自成”。善用网络资源借鉴前人经验是智慧,但最终需要消化吸收,形成属于自己的逻辑与方法体系。

从提前规划报名,到考场上抱着“势必拿下”的信念输出,整个备考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高效的自我管理与心态修炼。

于我而言,每一张证书都既是抵达的终点,更是探索的起点。正如我的个性签名:“Journey is the reward(过程就是收获)”,这“边玩边学”的旅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

范益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