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微展与一座城的共鸣

文明微展江北老外滩站。

新婚夫妇在文明微展现场“打卡”。

文明微展“价值引领”展区。

文明微展“文明有香气”互动墙。

文明微展阪急站。本版图片由市文明办提供

当文明从宏大叙事走入街角日常,会激荡出怎样的回响?

自10月24日以来,在宁波,一场名为“文明印迹·宁波20年”的城市巡回微展,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着答案。

它没有选择华丽的展厅,而是将一座座微型“报刊亭”悄然送入商圈、地铁、江畔与公园,从“顺其自然”的汇款单到“最美上学路”的暖心举措,从公共钢琴的琴声到菜市场的烟火气……

这些温暖的镜头被精心纳入,让关于文明的讲述,触手可及,润物无声。

1

微展走进场景 文明可感可触

展览设计成一个个“报刊亭”,嵌入市民逛街、等车、散步的生活流。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巧妙利用,更是公共文化供给理念的深刻转变——文化惠民,首先要打破门槛,让服务融入市民生活。

于是,我们看到了展览内容设计的匠心独运:

“价值引领”区的报纸墙前,从2005年到2025年的珍贵报样被精心梳理,让20年时光变迁触手可及;

“尚德甬城”展区,“顺其自然”的汇款单一一罗列,将无形的善举化为有形的震撼;

“幸福民生”展区,背街小巷整治、“最美上学路”、菜市场改造、“厕所革命”等20件民生小事通过抽拉式展架徐徐展开……

共建共享区域更是将互动做到了极致——“文明有香气”互动墙,将十大文明习惯转化为可感知的香气,以温柔又文艺的话语提醒市民养成好习惯,在读到背面文字的时候,众人顿感惊喜;

“文明头条”拍照区,让每位市民成为城市故事的主角;

公共钢琴则延续“钢琴奶奶”莫志蔚的公益理念,用音乐连接陌生人的情感;

……

每一个设计,都在邀请观众用手、用眼、用心去“触摸”文明,这种“可触摸”的体验,正是文明微展走进场景、文化走进生活引发共鸣的第一步。

据统计,开展以来,各展区累计接待市民超10万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在小红书上收获众多笔记,无数市民在云端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和文明故事。火爆人气的背后,是形式与内容双重“亲和力”的胜利。

2

记忆引发共鸣 情感同频共振

微展的成功,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精准地叩响了整座城市的情感记忆之门,实现了从“走进场景”到“走进心灵”的跨越。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成果的窗口,更是一个凝聚集体情感、强化身份认同的公共空间。

在这里,每一位驻足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都能联想到那些写入记忆的点滴日常。

实现文明城市“七连冠”的骄傲,是全体宁波人共同的荣誉勋章。那些日拱一卒的努力、日积月累的习惯,日益精进的细节仿佛就在眼前;

静静陈列的汇款单,勾勒出“顺其自然”引领的凡人善举群像,让人又一次重温那些故事,一双双手的接力,让点滴温暖得以绵延,让无名英雄闪闪发光;

“文明礼让斑马线”从最初的倡导,到如今已成为驾驶员的条件反射;

《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的出台,“小小餐桌”见证着市民行为习惯的深刻变革;

而“最美上学路”“厕所革命”的今昔对比,则直接关联着每位市民日常生活中“小确幸”的升级,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构成了城市文明最坚实的根基。

展览将这些分散的个人记忆编织成共同的城市叙事,让“我”与“城”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3

互动催生参与 人人皆是主角

展览不是静态的陈列,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场域——

“文明头条”拍照区,让普通市民成为城市故事的封面主角;

公共钢琴流淌的旋律,是市民艺术素养与城市人文温度的生动体现;

“20年蛋糕”前,新婚夫妇于此定格幸福,一群老友在此重逢欢歌;

“写给未来的自己”互动区,人们提笔写下“希望像‘顺其自然’一样行善”“要带着孩子做公益”“祝宁波更好”,那是观展后最真挚的情感回响与行动宣言……

这些不期而遇的温暖,让展览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功能,升华为一个情感连接的纽带。市民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分享者,文明在彼此的互动与感染中,完成了从理念到行为的传递与升华。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核心理念也因此更深入人心。

“微”视角、“暖”叙事,微展不仅是宁波20年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温情回顾,更是一次成功的、沉浸式的公共文化惠民实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血脉的习惯、是街头巷尾的温暖、是每一位市民脸上洋溢的自信与幸福。

当一场不期而遇的展览让人停下脚步,当一粒种子在细雨无声中落地生根,我们深信,它必将在更广阔的生活土壤里,生长为一片片动人的森林,让这座城市不仅因荣誉而闪耀,更因生活于此的每一个人而充满温度与力量。

这些面孔,那些故事,那些温暖与勇敢、执着与眷恋,源自平淡,蕴于普通,但有滋有味,深刻动人。

记者 朱琳 袁先鸣 樊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