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月

野鸟相呼

秋果红

柘树的果实

□张海华 文/摄

“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衢州近城果园》,生动描述了秋日枝头果实累累、色彩缤纷的景象。

是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很多成熟的果实不仅是美食,同时也是天然的美景。有些秋果不仅人爱吃,它们也是小鸟们的“心头好”。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一是大家熟悉的柿子,二是不那么熟悉的柘(zhè)树的果实。

野柿如花万颗丹

我们所说的柿子树,严格说来是一个统称,在宁波就有多种柿子树,既有栽培的也有野生的,均为柿科柿属的落叶乔木。

宁波城乡广泛种植柿子树,有些地方种得比较集中,如余姚大岚镇柿林村、海曙章水镇李家坑村,它们均位于四明山深处。柿子红熟之时,可谓“野柿如花万颗丹”(出自现代诗人单人耘的七绝《野柿》),俨然是当地著名秋景。

这些栽培的柿子中,除了常见的扁圆型柿子,四明山里还有特产“吊红”,其个头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时如一个个微小的灯笼吊挂于枝头,十分好看。吊红的个头虽小,但皮薄汁多,口感超甜。

而在宁波山区,则还有野柿、浙江柿、华东油柿等野生柿树,其果实均可食用,也比较甜,但涩味较重,口感不如人工栽培的柿子。这些色彩鲜艳、味道甜美的柿子,对鸟儿来说,也是极大的诱惑。宋代诗人郑刚中写过一首题为《晚望有感》的七律,其中有两句我特别喜欢:

“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

柿子熟了,引得鸟儿呼朋引伴,一起来享受秋日的盛宴。这写得实在太传神了!近年来,我多次见过鸟吃柿子的场景,发现来吃柿子的鸟有好多种,包括白头鹎、领雀嘴鹎、黑短脚鹎、八哥、黑领椋鸟、大山雀、暗绿绣眼鸟(简称“绣眼”)、红嘴蓝鹊等。

前些天,我到镇海九龙湖镇横溪村拍摄跟柿子有关的秋景,也见到了雀鸟在柿子树上“聚餐”的场景。那天,我刚来到村边的柿子树下,就听到头顶传来一阵“唧唧啾啾”的鸟鸣声,但见一群鸟儿飞到一棵柿子树上,开始挑挑拣拣,准备“干饭”。

这些鸟主要有两种,即白头鹎与暗绿绣眼鸟,均为本地常见留鸟。它们都很聪明,总是挑最红最熟的果实先吃。小鸟一般会先选定一个既可以站稳,又方便探头啄食的位置,然后便一口又一口,开始大快朵颐了。

但这样的“就餐位”往往并不多,显然是大家都急于得到的,因此难免会有争夺现象发生。这时候,体形微小的绣眼就很吃亏。经常,“小不点”绣眼还没吃上几口,白头鹎就气势汹汹地飞了过来,把绣眼吓得立马飞走。

当然,白头鹎之间也会产生不愉快。我看到,一只先到的白头鹎已开始在那里吃了,不久之后又接连飞来两只。后来的那两位一开始还比较耐心,一高一低,各自站在一旁的树枝上等待。但先开吃的那位似乎并没有马上“离席”的意思,一口又一口吃得欢。终于,其中一个排队者忍不住了,但见它奋起一跃,疾速扑将过去,将赖着不走的那位赶跑了。

对于柿子,不仅鸟儿之间会相争,有时甚至还会有“人鸟相争”的现象。10月底,我在城区公园里拍摄柿子,刚好看到有人拿了一根顶上绑着塑料袋的长竹竿,正在摘柿子。当时,一位路过的市民马上出声阻止:

“公园里的柿子,不是很好看的吗?应该留着欣赏,为什么要摘?”

“不摘的话,都被鸟吃了,太可惜了!”摘柿子的人如此辩称。

“留给鸟吃就对了!这才是最美的自然美景!”

被这么一说,那摘柿子的人不再吭声,悻悻然收起竹竿走了。

桑柘原是一家亲

跟柿子一样,柘树的果实也是人与鸟都爱吃的秋果,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野果,我从未见过经栽培出售的。

犹记得,我第一次见到柘树,是在2018年10月中旬。那次,我在东钱湖福泉山中转悠,下山时眼前一亮:一棵小树上挂着几颗跟草莓差不多大的红果,不知是什么好东西?凑近一瞧,发现这是一株落叶树,多数叶子已经凋零,上面挂的果也不多。果子呈深红色,表皮有很多皱褶,捏起来软软的,但不知是否可食。

回家后查明,这种树名为柘,为桑科柘属的落叶乔木(也有的呈灌木状)。《浙江野果200种精选图谱》中说,柘树果实的可食部位实际上为其肉质花萼,“味腻甜,可鲜食或酿酒”。

几年后的秋天,我到鄞州横溪镇的山里走走,也遇到了柘树。那天,我在古道上缓步而行,忽见地面上有好几颗鲜红的野果,像熟透的小番茄砸落在石头上。定睛细看,不禁一阵惊喜:哇,原来是柘树的果实啊!

马上抬头,果然看到上面红果累累,正迎风轻摇。那些沉甸甸的、熟透了的果实不时掉落到地上,发出沉闷的“啪嗒”声。这些果实所含汁液非常多,一旦落地砸到石头上,就会立即“爆浆”。

见我举着镜头不停拍摄这些红果,好几个前来爬山的路人都好奇地驻足观望。有人问:“这是什么呀?是山荔枝吗?”还有个小伙子跟我说,他早就注意到这些果子了,刚看到时的第一反应是:“咦,这树上怎么有杨梅啊?不对啊,这个季节怎么会有杨梅呢?”

倒也是,这些果子挂在树的高处,看上去是挺像杨梅或荔枝的。我告诉他们,这种植物叫做“柘”,跟桑树是近亲,其果实跟桑葚一样,都是可以吃的,很甜。

听我一说,大家有点半信半疑。也巧了,那时刚好有一颗果实掉到了路边的草丛里。有人当场捡起来,将它递给我。于是,我用随身带的凉开水将果子冲洗了一下,就直接一口咬了下去。那感觉,就像咬破了一个熟透了的吊红;所不同的是,柘的果实里面有很多芝麻大的种子,故口感稍差。

柘树的果实未熟时呈青黄色,里面有白色乳汁,没法吃,只有等红透了才好吃。如此甜美多汁的果实自然也是小鸟的最爱。那天,我在现场看到,常有领雀嘴鹎等雀鸟飞来枝头啄食。

近些年,在余姚鹿亭乡、海曙龙观乡的四明山中,以及北仑的太白山中,我都见到过柘树,但总的来说,这种树在宁波并不算很常见。每次见到柘树的果实,我和朋友们都忍不住会摘几颗解解馋。不过,我们都是“浅尝辄止”,因为不忍心与小鸟、松鼠们争夺野果。

前文提到,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写到了柿子;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柘树也频频亮相,多数是“桑柘”联用。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看来,在古代诗人眼里,“桑柘”乃是乡野间最寻常的树种,倒是现在的久居城市的我们,由于跟乡土自然日益疏离,才觉得这些树木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