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可读可亲

“心系寻常百姓,可读可用可亲。”《宁波晚报》报头这条办报宗旨,使她成为读者最可信赖的“挚友”。30年1.1万多期,她一直与我“形影不离”。

难忘的编读互动。30年前的一个除夕,我和妻子去舟山探亲,轮船驶出镇海口,遇大风剧烈颠簸,为安全计,折返宁波。那一年刚开通北仑白峰到舟山定海的汽车轮渡,也可搭乘散客,我俩把自行车放到轮渡上,来了一次骑自行车的探亲行。此行陆地上80多公里,骑行了5个半小时,坐汽车轮渡1小时,全程不到7小时安全抵达沈家门。我以《“蓝色公路”故乡行》投稿,刊于晚报“三江月”头条(1995.1.30)。1995年3月2日,我参加副刊作者座谈会,贺圣思、王满国等5位编辑老师,与11位作者互动交流,气氛热烈。在报社食堂用餐后,下午继续畅谈,编辑老师的诚心指导,使我们深受教益。

调研偶得素材。有一年一行4人到山区调研,在当时的樟水区赤水乡访谈数日后,次日拟上杖锡乡继续调研。不料,半夜下了大雪,翌日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交通全线瘫痪。与乡干部研究后,决定抄小路上山。每人手持竹竿,鞋缠绳索,小心翼翼以防被雪掩盖的“陷阱”。登上高山,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似龙如蛇,在飞云的衬映下,银光耀眼,颇具“动感”;近景睹物,粉妆玉砌,皆已“凝固”。俄顷,太阳撩起云纱,直洒冰雕玉琢的山野峰谷,折射出璀璨的光彩。“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诗词中咏雪的意境,尽在眼前。我于是奋笔撰写了《雪中高山行》(1997.1.30)一文,在晚报“特色夜宵”栏目刊出。劳累了一天,但得到了最开心的“回报”。

短小言论颇具影响力。那时,有的地方会议多且长,各方多有怨言,我先后在晚报刊发了《言不由衷的谦辞》(1999.2.4)和《站着讲 脱稿讲》(1999.5.18)。我写有发言者很“谦逊”:“没有准备,某领导叫我讲几句,只好从命……”不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老生常谈,索然无味。还有报告人坐着念稿,严肃而刻板,听得人无精打采,甚至哈欠连连。想当年,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长和外交部长时,不但站着讲,而且不用稿子,报纸上发表他的讲话记录稿,常有“笑声”“大笑”的注脚,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这两篇短评,反响都不错。

有些习以为常的乱象,在晚报发声也会有很好的效果。那时,天童寺进口两旁的巨松,天牛虫害为患,已有10多株枯死。更令人担忧的是,两旁巨松窄道上,汽车来往频繁,挤压树根;树旁乱搭建乱设摊,树上钉着木牌宣传广告;熟食摊油烟污染……古松遭受摧残。我写了《百年古松“内外交困”逐年枯萎》(1997.7.15),见报后,引起各方关注。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规划另设汽车通道,另辟卖场,有效保护了古松群落。那时,江北外滩杂乱无章,我写了《重塑“外滩”景观》(2000.2.18),提出拆除沿江封闭或半封闭围墙、栅栏及一切违章建筑,恢复宁波港埠早期中西建筑、历史遗迹;建设特色商品集群,成为旅游购物一条街……也许是我的建议得到了重视,现在的老外滩已恢复往昔的繁华,成了外地游客来甬的观光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