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究竟是什么?过去5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用科研创新领域的一项项突破给出了答案:通过“外引内育”精准发力,宁大一院近五年来引进培育了800多名高层次人才,有了全市卫生系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获得者,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医院入选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名单,全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多年高居全市医疗机构榜首,医护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同样位列第一,实现了“量”“质”齐飞;在一系列前沿新技术、新项目的强劲驱动下,医院多个学科在省内排名节节攀升,医院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区域医疗健康事业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1
厚植“人才沃土” 打造“人才高地”
今年8月,捷报传来:宁大一院妇科陈夏博士主持申报的《肠道微生物与子痫前期》,获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宁波市医疗卫生机构在该国家级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
陈夏是宁大一院2024年从广东引进的青年人才,才37岁的他已经手握多项发明专利和国家级课题。陈夏来宁波后,不但快速组建科研团队继续开展妇产科基础研究,还开展了多项妇科肿瘤及盆底创新手术,填补了区域空白。
医院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是基石。近五年来,宁大一院为了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进行了大胆创新。不但设立了“伯乐奖”,鼓励全院职工推荐“高、精、尖”优秀人才,还实行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政策,满足引进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据统计,医院自2020年建设高水平省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810余人。
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宁大一院还下大力气培养人才,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的医学新星。入选浙江省医坛新秀、宁波市拔尖人才的神经外科医生周晨辉今年36岁,已经独立开展了近百例脑胶质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也是医院最年轻的临床科主任;37岁的心血管内科医生皇甫宁是全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她主持的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徐磊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获评宁波市首届“青年名医”。
据统计,近三年,宁大一院共培育市级以上人才50人,其中省级人才11人,市级人才39人。
2
科研立项“领跑” 成果转化“丰收”
今年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获批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和经费额均继续居宁波市医疗机构榜首,宁大一院已多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数量上实现领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体现医院基础科研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承担项目数量和经费是体现医院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
医护人员的科研灵感大多来自于临床工作中的痛点,如果科研成果不能实现转化,就只能停留在纸面而无法让更多患者受益。今年3月,宁大一院泌尿外科护士长的一项创新医疗器械被宁波一家企业看中,成果转化金额达到100万元。与此同时,泌尿外科医生研发的涡流助推碎石清石输尿管软镜系统获批3张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已量产上市。为了破解医护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宁大一院创新打造了“转化实验室”平台,组建了一支由临床专家、工程师及技术经纪人组成的复合型团队,形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法律保障-商业运作”的全链条服务,实现医学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
据统计,近年来宁大一院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3项,合同总金额达3075万元。其中近10项转化产品成功上市,获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6张、一类注册证2张。在2022年度和2023年度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总榜连续排名21位。
在今年6月召开的第七届CMIA医学创新大会上,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斩获三项国家级荣誉:医院获评医学创新转化优秀型医院,《研究型医院创新成果转化的宁波实践》获评医学创新体系建设典型案例,泌尿肾病中心主任程跃荣登“创新人物”榜单。
3
新技术层出不穷
学科排名逐年攀升
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然而传统输尿管软镜碎石手术中却存在“碎石易、清石难”的痛点,给患者增加痛苦。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宁大一院泌尿肾病中心主任程跃主任医师领衔的研发团队十年磨一剑,经过反复试验,创新性地提出涡流助推技术方案,在结石手术中可实现碎石与清石同步完成。今年8月,这套全球领创的“涡流助推碎石清石输尿管软镜系统”在宁大一院正式启动临床应用研究,使得医护人员的科研创新转化为改变疾病结局的实用技术。
敢于开拓,勇于创新,正成为宁大一院医护人员融入血脉的集体信念,也激励着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医疗技术实力和风采。
市民刘女士血压升高已有20多年,如今每天吃几种降压药也没法控制,这让她深感忧虑。在宁大一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储慧民为她做了浙东地区首例三维标测下超选择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手术后刘女士的血压终于稳定了下来。
作为医院勇于挑战新技术的代表,储慧民在心律失常领域努力钻研,多次亮相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20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世界顶尖介入心脏病大会上,储慧民及其团队受邀参加手术演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展现中国宁波储氏原创技术。同时2024年欧洲/美国/亚太/拉美联合房颤治疗指南引用了储慧民团队的重要文章。近日,《中国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宁大一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作为核心专家参与了该专家共识的制定,共同谱写了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的新进展。
通过聚人才、强科研、促转化,近年来宁大一院的学科实力得以稳步提升。作为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如今医院已建成全市专业最全、层次最高学科集群,2024年CMI(医院收治疾病的疑难危重程度)全省第3,在浙江省重点监测的129个病种(术种)中,18个病种位列全省前三,50个病种位列全省前五,102个病种位列全省前十(排名情况居全市第一)。在今年最新公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报告中,宁大一院入选2025医学创新转化优秀型医院。
“医院的研究创新成果能反哺到临床,使临床技术更强,最终让患者受益。但医学科研创新之路没有捷径,只能踏踏实实在临床实践中去发现去探求。”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阮列敏表示,“十五五”的号角已吹响,高水平人才引育与科研创新是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更是医院守护人民健康的核心底气。今后,医院将继续深耕科研创新沃土,聚焦临床痛点难点,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AI健康等科技创新赋能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力争在重点学科领域实现新突破、再攀新高峰。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戴栋宁 庞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