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做公益

在家搭建心灵守护站

盛迪给孩子们上课。

“盛老师,我家孩子成绩不好,还经常调皮捣蛋,能不能帮帮我……”这是鄞州区东郊街道仇毕社区居民盛迪经常收到的求助信息。“您放心,我开导开导他。”这位1988年出生的全职妈妈,曾是一名地暖销售,如今却被不少孩子们亲切唤做“盛妈妈”。

“面对很多‘问题小孩’,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我懂他们。”5年来,从公益晨跑到家庭训练营,从亲子疏导到深夜危机干预,盛迪用坚守温暖了无数困境孩子与家庭。

1

全职妈妈做公益,客厅成了“公益课堂”

帮扶青少年的种子,是在2017年的一个夏天种下。一天,盛迪亲眼目睹一名15岁少年因家庭原因跳楼身亡,这让她内心受到巨大震撼,于是动了投身青少年志愿服务的心思,要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心灵晴空。

2021年,盛迪的儿子在读小学二年级,儿子同学的家长向她取经:“你儿子成绩这么好,是不是有特殊秘诀?”盛迪发现,儿子的这个同学沉迷电子游戏,当时身为全职妈妈的她,便将自家客厅改造成了“公益课堂”,开启同吃同住的沉浸式公益帮扶。不仅教孩子文化课,还教孩子洗衣做饭,很快这个孩子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因为这次帮扶很成功,于是陆续有其他家长将孩子送到她这里,孩子一多,她索性就开启了公益课。

“每到暑假,我都会开公益课,有位妈妈送孩子来,她丈夫却觉得我是骗子。”盛迪坦言,初期最大的难题是家长的信任,尽管分文不取,但非专业出身的她让很多家长存疑,这也给她带来不小压力,但随着口碑传播,公益课每期10多个名额一推出就“秒光”,高峰期家中每晚要住7名学生,床位挤得满满当当。

此外,她还发起少儿晨跑活动帮孩子泄压,并在今年东郊街道暑期夏令营中创新开设“树洞妈妈”课程,每周固定时间打乒乓球,倾听孩子们的心里话。

2

跨城远程疏导,每天抽出3小时与孩子沟通

2024年,她远程帮扶遭受校园霸凌、有轻生念头的苏州高中生。该学生长期遭受校园霸凌,加上学业压力剧增,产生了轻生念头,家长辗转联系到盛迪。

她立刻启动远程疏导,每天抽出3小时与孩子沟通,倾听他的委屈与痛苦,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困境只是暂时的,未来有无限可能”。同时,她还联动家长与学校制定个性化方案,经过半年的悉心陪伴,孩子逐渐走出心理阴霾,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本院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孩子特意给盛迪发来信息:“盛妈妈,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我,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很多家长不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觉得他们敏感脆弱,也有家长只看重成绩,觉得这些孩子‘没救了’,却忽视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盛迪说,每个孩子都自带天赋,需要像伯乐一样去挖掘。

她摒弃强硬管教,以同龄人般的包容,用耐心引导代替批评说教,帮助这些“问题孩子”重拾自信,学会与人相处,定期的回访跟进更让帮扶成效显著,赢得家长和孩子的一致认可。

3

直击家庭根源问题,帮扶范围越来越广

“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在家庭。”这是盛迪的深切感悟。2024年,她开设了“妈妈成长营”,通过线上课程、线下沙龙教妈妈们调节情绪、改善沟通方式,助力众多年轻妈妈实现自我提升,让家庭关系更和谐。

今年5月,一则紧急求助电话再次牵动了盛迪的心。一名初中生因父母长期争吵、婚姻濒临破裂陷入严重心理危机——沉迷手机且产生轻生念头。盛迪接到求助后,立即赶了过去,先倾听孩子心声并安抚情绪,随后召集孩子、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开展5个多小时的家庭座谈,引导家庭成员坦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调整相处模式。经长期跟踪帮扶,孩子逐渐走出阴霾重返课堂,家庭关系也明显改善。

在家庭帮扶中,盛迪的关注维度比较全面,不仅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还兼顾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矛盾的调解。谈及公益初心,她坦言离不开原生家庭的熏陶,父母皆是公益人,丈夫也全力支持她做公益。“我想把这份满溢的温暖与能量,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

“对家长来说,很多教育理念是需要学习的,老人是树的根,父母就是枝干,孩子就是绿叶,只有家庭的土壤肥沃了,才能枝繁叶茂。”盛迪说。

记者 马佳威 通讯员 程淩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