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象山一名4岁女童小月因咽痛、咳嗽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最终确诊为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儿科主任朱伟琴特别提醒,这类患儿在患病期间有一个关键禁忌:必须避免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引发脾脏肿大甚至脾破裂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家长务必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谨慎护理。
多问一句、多看一眼
查出隐匿病情
回顾小月的就诊经历,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的童章燚医师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深夜值班的晚上,4岁的小月由妈妈紧急带到急诊。孩子已经持续咽痛三天,并伴有频繁咳嗽。孩子的咳嗽声很特别,并不是常见的深咳或呛咳,而是短促、细碎,仿佛在不停地清嗓子,这一异常细节立刻引起了童医生的警觉。
初诊时,童医生发现小月精神不错,也不发烧,只是扁桃体有些红肿。这看起来与普通的急性咽喉炎无异。然而,职业的敏感让他捕捉到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小月的双侧扁桃体肿大异常明显,达到了III度——这远超普通炎症的程度。
“虽然血常规检查单已经开出去了,但孩子去化验室的路上,我总觉得不踏实。”童医生说,EB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突然闪过脑海。尽管小月没有EB病毒感染典型的高热和扁桃体化脓症状,童医生还是将小月请回诊室,进行了一次更为细致的查体。
正是这“不放心”的二次检查,成了诊断的关键转折。童医生发现小月的左侧颈部有一个蚕豆大小的淋巴结,清晰可触,同时孩子眼睑浮肿,下眼袋颜色发暗——这些都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隐匿的典型体征。随后加做的EB病毒抗体和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也证实了他的判断。
“亲吻病”不只通过亲吻
季节交替时多发
象山红十字台胞医院儿科主任朱伟琴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又俗称“亲吻病”。之所以得此名称,是因为该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正是亲吻。病毒主要潜伏在唾液腺中,通过唾液传播。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共用餐具、水杯等间接接触传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习惯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这种“口对口”喂养方式也极易造成病毒传播,增加儿童感染风险。
“这种病虽然没有流感的传染性强,但也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比较多见。”朱伟琴介绍,自10月初以来,他们儿科已接诊了五六个这样的孩子,因为症状不典型,极容易误诊。
几天前,他们儿科就收治了个6岁的小女孩。孩子是因咳嗽、肺部感染收治入院的,来门诊就医时完全没有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典型的发热、喉咙痛等症状,就像一个普通的肺炎患儿。住院后,医生查体时发现患儿颈部淋巴结肿大,结合临床表现,顺藤摸瓜进行了EB病毒相关检测,结果确诊为EB病毒感染。
这意味着这名患儿不仅患有肺炎,还合并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因终于明确。随着针对性治疗的及时跟进,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显著提升。
患者脾脏肿大病期
切忌剧烈运动
朱伟琴提醒,这种病最危险之处,并非其传染性,而是它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脾脏肿大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常普遍的一个体征。肿大的脾脏质地就像一块浸泡过水的海绵,非常脆弱。这个时候孩子如果进行奔跑、跳跃、打闹等剧烈运动,哪怕一个不经意的腹部碰撞,都可能导致脾脏破裂,引发腹腔内致命性大出血。
对此,医生对每位确诊患儿的家长都会反复叮嘱:急性期除了治疗以外,休息是第一要务,必须严格避免所有形式的剧烈运动,直至医生评估后确认脾脏已回缩至安全大小。
针对EB病毒传播的特点,朱伟琴提醒:预防也需从源头做起。避免唾液交换,不要随意亲吻孩子的嘴巴,杜绝口对口喂食;教育小朋友之间玩耍时,要避免亲密的面部接触;实行分餐制,固定孩子的专属餐具、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不与他人混用,并定期消毒;注意呼吸道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并及时洗手。在疾病高发期或人群密集场所,建议为孩子佩戴口罩、勤洗手,要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尤其是在餐前便后和外出回家后。这也是预防大多数传染病的通用有效法则。
医生提醒,秋冬交替季节是此类疾病的小高发期,若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异常眼睑浮肿或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描述所有症状,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吴亚楠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