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前夕,市民陈女士为父母购买了一台新款扫地机器人。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节日礼物已成为老人们的“新宠”。“通过手机操作,圆盘机器人就能把三室两厅的地面打扫干净,头发丝、碎屑、宠物毛一网打尽,父母不用频繁弯腰劳作,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和清扫记录都一目了然。”陈女士感慨道,这个能自动避开桌椅、返回充电的“小圆盘”大大缓解了困扰父母多年的“腰背难题”。
与此同时,性价比高的智能炒菜机也在宁波的一些中老年社群中流行起来,智能炒菜机不仅能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还内置上百道菜谱,从古法红烧肉到新疆大盘鸡,再到鲜美鲫鱼汤,甚至支持自动洗锅,不仅菜肴味道可比肩饭店大厨,而且让操作者省时省力。
从自动清扫到智能烹饪,家务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级迭代,其核心卖点直击用户痛点——“不费腰”。这些曾被视为“锦上添花”的科技产品,如今正成为许多甬城市民、尤其是老年人家庭“雪中送炭”之选。
“不费腰”商机推动产业升级
银发经济主要是指与老年人群相关的经济活动,具有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等特点。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亿,银发经济正展现出强劲动能。
扫地、拖地、整理物品等对年轻人来说轻松的家务,都是许多老年人每日必须面对的体力挑战。以“不费腰”为诉求的智能家务机器人的兴起,只是宁波乃至中国银发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扫地机器人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功能也加速升级。例如,有的扫地机器人融合激光导航与视觉技术,路径规划精度大幅提升,误差可控制在5厘米以内;有的扫地机器人配合先进AI算法,不仅能智能识别地毯并自动增强吸力,面对复杂地面环境时的越障和脱困能力也显著提高。
“银发经济不是低端产业,而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样需要颠覆性技术的支撑,为银发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石松表示。
在“智慧+”的消费图景中,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与设备,而是化作守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智慧羽翼”,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温暖、人性化。
宁波多措并举发力银发经济
面对庞大的银发群体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宁波在政策支持与消费场景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家居“以旧换新”中,宁波积极推广智能家居新产品,培育智慧康养等新场景;在家电“以旧换新”方面,针对老年人需求,推动理疗仪、个人健康监测产品等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超1.6万种商品被纳入补贴范围,为老年人融入智能生活降低了门槛。
在社区层面,宁波通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服务延伸到老年人身边。截至2024年底,宁波已建成81个便民生活圈、1541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含老年食堂、助餐点、共享餐厅)。诸如江北区盐仓社区的“社区工坊”、宁波二百商场专为中老年女性打造的品牌服饰专区、“壹天聚乐部”等创新项目,从不同维度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与消费体验。
此外,宁波还通过提升家政行业水平来补齐服务短板,培育优质家政品牌,创新推出“数字家政”APP,并建立覆盖300余家企业、8万多名从业人员的信用体系,让老年人能够更安心、便捷地获取专业服务。
拓展“新赛道”
激活产业链潜能
从解放双手的扫地机器人,到守护健康的智能厨电,一场由科技驱动的“不费腰”革命正悄然发生。它看似解决的是日常家务,实则撬动的是一个充满温度与潜力的银发经济大市场,重新定义着老年生活的品质。
据《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估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6%。到2035年,这一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从7万亿元到30万亿元,银发经济在拓展“新赛道”、开拓新空间方面大有可为。
记者调研发现,银发经济在拓展“新赛道”过程中,仍面临供需失衡等“成长的烦恼”:一方面,老年人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另一方面,市场供给相对滞后,难以完全满足其高品质生活需要,“买不到、买不好、买不安心”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宁波市商务局消费促进处一级调研员尹秋平建议,应通过研发创新与精准服务,不断优化银发经济供给,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开发专属产品,如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适老化家具,并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
同时,银发经济领域的人才缺口也亟待弥补,如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健康照护师等康养人才较为紧缺,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老年文体等领域同样面临人才短缺。
“发展银发经济需要多方协同,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便民生活圈与养老圈深度融合。”尹秋平表示。记者 周晖
家用机器人
不断“打怪升级”
家用机器人的发展,正沿着清晰的路线图演进。对于家用机器人来说,家务劳动就像“打怪升级”。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许华哲预计,家用机器人“进家”很可能从最简单的单一场景任务开始,逐步升级,除扫地外还能完成收拾桌面、扔垃圾等任务,随后再过渡到更复杂的叠衣服、整理床铺等高精度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