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就“早更”了?

专家:生活方式调整是“必修课”

高丽在门诊中。资料图片

“34岁就‘早更’了,我这辈子还能当妈妈吗?”“激素治疗会让我变胖、得乳腺癌吗?”“中医调理真的能救我的卵巢吗?”……在宁波各大医院妇科门诊,围绕着“早更”的焦虑与迷茫每天都在上演。

“早更”即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指女性在40岁前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卵巢一旦提前“熄火”,不仅会打乱女性正常的生理节奏,更可能击碎无数家庭的生育梦想。不过,越来越多的临床案例证明,“早更”并非“绝症”,通过科学的激素替代治疗、精准的中医辨证调理,再加上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驾护航,许多女性都走出了困境。

这些异常都是卵巢在“求救”

“一开始只是月经周期从28天变成22天,我以为是压力大,没当回事,直到连续三个月没来月经,才慌了神。”34岁的刘女士(化姓)回忆起就诊经历,仍心有余悸。检查结果像一盆冷水浇下来:她的AMH(抗穆勒氏管激素,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金标准”)仅0.08ng/mL,远低于1.2ng/mL的正常参考值,促卵泡刺激素(FSH)高达45IU/L,确诊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宁波市第二医院妇科一病区负责人高丽告诉她,卵巢功能低下的预警信号其实早已显现,只是常被忽视。“女性如果出现月经周期缩短至25天以内、经量锐减、经期紊乱,都是卵巢功能下降的明确信号。”高丽进一步解释,除此之外,不明原因的精神体力变差、失眠出汗、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是卵巢发出的“求救信号”。

“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仗着年纪轻,长期熬夜、三餐不规律、过度节食或肥胖、吸烟,这些不良习惯都在悄悄透支卵巢健康。”高丽说,近年来卵巢功能低下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20多岁的患者也不少见。她特别提醒,卵巢功能减退一旦出现,没有有效方法逆转。因此,建议女性朋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在适当的生育年龄完成生育。一旦出现有月经改变或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守护卵巢健康的关键。

打破激素治疗“致癌致胖”谣言

卵巢功能低下的核心问题是卵巢激素分泌不足,就像工厂断了原料供应,身体的正常运转自然会受影响。因此,激素替代治疗成为临床首选的基础方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有效治疗手段长期被“误解”。在高丽的门诊中,约七成符合指征的患者都会因顾虑而拒绝使用。

“医生让我用激素治疗,可我听说吃激素会发胖,还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实在不敢试。”36岁的赵女士(化姓)确诊后,就陷入了这样的进退两难境地。她坚持只靠调整作息和调理饮食,结果潮热盗汗越来越严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情绪也差到了极点。

“这些担忧都是对激素治疗的误解!”面对患者的普遍焦虑,高丽经常耐心和病人解释:目前临床使用的激素替代药物,大多是天然或接近天然的雌激素、孕激素,与人体自身分泌的激素结构相似,剂量也控制在最低有效范围,安全性有充分保障。“激素治疗不是‘猛药’,而是给身体补充卵巢‘缺货’的天然原料,既能快速缓解不适症状,还能降低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远期风险。”

在医生的反复沟通和专业评估下,之前抗拒激素治疗的赵女士鼓起勇气尝试低剂量激素替代治疗。半个月后,她潮热出汗的症状明显减轻,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三个月后,久违的月经如期而至,激素指标也逐渐趋于稳定,后续复查乳腺、子宫均无异常。

有人将目光转向中医调理

在中医范畴,卵巢功能早衰多属于“闭经”“不孕”等范畴,核心病机以肾精亏虚为根本,并涉及肝、脾等多脏腑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冲任二脉失养、胞宫失充,引发卵巢功能减退。蒋婴介绍,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对症下药”。

37岁的周女士(化姓)就是中医调理的受益者。她备孕二胎两年无果,确诊卵巢功能早衰后,因对激素替代治疗心存疑虑,便选择了中医调理。宁波市中医院妇科蒋婴主任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她为肾阴亏虚兼有肝郁的体质,为其定制了专属方剂,并叮嘱她每天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辅助调理气血。

调理效果远超周女士的预期:服药两周,盗汗消失,晚上能睡安稳觉了;一个月后,月经如期而至,经量明显增多;坚持三个月后,她的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疲惫感一扫而空。复查时,AMH较前有所上升,卵泡发育情况也有明显改善,为后续受孕打下了坚实基础。

“‘早更’不是人生绝境,关键在于找对方法、及时干预。”高丽和蒋婴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这样的提醒。“生活方式调整是所有患者的‘必修课’,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都不能忽视。”两位专家都特别强调,保证23点前入睡、坚持适度运动、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对卵巢健康的恢复至关重要。记者 庞锦燕

2025-10-27 专家:生活方式调整是“必修课”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607.html 1 3 34岁就“早更”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