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登场,解读千年丝路;科技赋能,解锁沉浸体验;人文润泽,谱写山水诗心。
10月26日傍晚,为期三天的第十届浙江书展、第十届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第十届宁波国际旅游展(合称“海丝文旅大展”)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闭幕。
从少年儿童、青年学子到耄耋老人,从首次走进书展的“新朋友”,到见证十年浙江书展成长的故友,分享会后长长的签售队伍,被抢购一空的文创展台,都是宁波这座有历史积淀的城市,对发展全民阅读、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最真挚的回应。
展示丝路文明精华
丝路为引,芳华常新。
10月24日下午,《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第一辑)图书分享会在第十届浙江书展主会场举行。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中国丝绸艺术大系》总主编赵丰在现场分享会上表示,该项目计划用10年时间,联合全球80多家重要博物馆等收藏机构,系统采集2万多件中国传统丝绸珍品的信息,编辑出版100卷图录,将成为迄今为止资源收集最全面,学术研究最前沿,编纂体系最完备,图像呈现最精准,出版规模最宏大的中国丝绸艺术集。
如果说,《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将进一步夯实中国作为丝路文明古国的学术基础,那么在大展开幕式上发布的“海丝宁波全球合作框架”十大行动倡议,则为宁波携手海丝城市,进一步激活相关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机制共建”,提出了实践路径。
“文化+科技”演绎生活新可能
站在古戏台的中央,仰望百年藻井层叠勾画木质苍穹;化身船夫,在“古渡轻舟”的摇曳中,划入宁波千年水乡的画卷。宁波国际旅游展上“无界之旅——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云游”宁波古建数字化特展,让许多梦幻场景变成现实。
今年的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同样重视“文化+科技”,机器人写字送福、机器人下棋、机器人抓娃娃、机器狗赛事,还有3D数字打印定制、AI艺术创作,给观众带去多种新奇体验。
虚拟现实,眼下已深入到许多文旅项目中。戴上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的AR眼镜,通过眼动、手势等交互方式,即可轻松解锁趣味互动科普游戏;数字孪生技术复原罗城历史场景,XR沉浸剧场、元宇宙展厅,均在构建“科技赋能文化、文化反哺科技”的融合发展生态。
让人文“浸”入日常
十年耕耘,星河万丈。
本届书展,宁波晚报与主办方合作,推出“十年:我的书展记忆”征集活动。展会这几天,后台留言始终不断。
网友“突突”说:“我的十年书展记忆,串联起了我的成长轨迹。第一年,牵着父母的手,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第五年,和同学结伴而来,在各大出版社的展位间穿梭打卡;如今第十年,我更享受一个人慢慢逛,与一本本好书不期而遇的惊喜。书展改变的是我的年龄与心境,不变的是那份对阅读最初的热爱。”
从“菜场作家”陈慧、集卡车司机陈浩、产业工人陈利娟,到“外卖诗人”王计兵,“外卖作家”王晚,本届书展也给更多普通人留出登上分享台的机会。
我们看到在各行各业打拼的他们,通过阅读与写作获得心灵的平静,看到视野之外的广阔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富足,让我们看到文字在平凡生活中的力量。
芬芳十载,是终点,也是起点。跨越十年的文化盛宴虽落幕,却让文化融入日常的脉搏。当山海相逢,长歌再起,必又是满城芬芳,万里锦绣。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