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VS宁波 山水入画图

秀美富春江。李治钢 摄

四明山朝霞。图据“余姚发布”

黄公望隐居地。图据《富阳日报》

富阳古称“富春”,因江得名。

宁波古称“四明”,因山得名。

南朝人吴均写富春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唐朝人李白写四明山:“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

苏轼走在富阳的路上写道:“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陆游坐在来宁波的船上感慨:“山川不与人俱老,更几东来了此生?”

10月25日,“浙BA”赛场,宁波队将客场挑战富阳队。赛场的激烈对抗之外,令人更多想到的,是这两座山水之城孕育的唐宋诗路及其涵养的诗画江南。

1

当代富阳人用“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总结其文化特色,其中的一幅画指的是《富春山居图》。

“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全长约110公里的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段,上起建德新安江与兰溪江交汇处,自南向北流经桐庐、富阳,在萧山汇入钱塘江。两岸群山起伏,江湾含秀,村落棋布,田园似锦。

据传,元人黄公望晚年游历山川,隐居富阳,从富春山水中获取灵感,作《富春山居图》。

横幅长卷,尽写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人随景迁、景随人移。勾勒、皴擦、点染,技法高超,有“画中兰亭”之誉。

比画更广为人知的,是其传奇身世。几经火焚兵燹之后,身首两段,隔海相隔。

20世纪50年代,在宁波人沙孟海的强烈建议下,浙江从海上藏家吴湖帆手中购回与地域山川密切相关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方有如今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其中曲折,与浙江人保藏自身文化根脉的决心,尽在纸上。

2

富阳有黄公望,宁波有同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

“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就在黄公望将笔触聚焦富春山水的年代,宁波天童道上,走来了王蒙。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其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都是元代画家。作为山水画一脉的集大成者,王蒙应天童僧人所请,作《太白山图》。青松夹道,远山辽阔,溪田尽处,得见梵宫。

其与王安石《天童山溪上》诗云“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虽一写秋景,一咏春色,但表现溪山深秀的感觉十分一致。

清末,《太白山图》亦命途坎坷,被溥仪携出皇宫,一度流落东北。新中国成立后,因得到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关注才重见天日,今由辽宁省博物馆典藏。

宁波元季山水图不止一幅,近年通过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员凌利中研究,另有表现梁弄风光的《丹山纪行图》,及王蒙所作《丹山瀛海图》。

前者从今四明湖水库一带画到白水冲瀑布,层峦叠嶂,古树迷殿,云气浩荡,清丽之气自具,被称为“宁波版《富春山居图》”。

3

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先有山水灵秀,后有画家着墨。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富春江、西湖水、天台山、东海潮,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踏勘追访,他们在浙东唐诗之路留下无尽吟咏,也将豪情赋予笔端,青山载酒,且歌且行。

近代,富阳还出了一个“宝贝”——郁达夫。作为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人物,他的小说、散文、旧体诗都极有格调。尤其是山水游记,如收录在《屐痕处处》中的一篇《钓台的春昼》,把白话文写景说情的笔力提到新高度。

好巧,《钓台的春昼》的主人公严子陵是宁波人,为“余姚四先贤”之一。其“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隐士之风,影响两千年来的中国士人。

今天,富春江畔,郁达夫曾拜访过的严子陵钓台尤在,不复昔日的荒凉凌乱,而成一处颇具名气的景点。钓台严祠附近“四山的幽静,江水的青蓝”一如往日,而曾牵动文人心肠的家国忧思,则尽化作对绿水青山的咏赞。

水平山远画图开,云帆千点望中来。

“浙BA”的赛场硝烟之外,亦有两座山水之城向世界发出的诗意请柬——来富春江,这里有“翠色随人欲上船”的清新;到四明山,这里有“澹烟远岫天低横”的壮阔。

浙江的山水,是流动的画卷,更是有生命的诗篇。

记者 顾嘉懿

2025-10-2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385.html 1 3 富阳VS宁波 山水入画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