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伟、刘醒龙、乔叶甬城“开麦”

畅谈文学如何观照现实

柳建伟

刘醒龙

乔叶

10月24日上午,第十届浙江书展名家行暨茅奖作家创作分享会迎来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刘醒龙、乔叶,三位文学顶流齐聚甬城,“开麦”畅谈文学如何观照现实。

柳建伟:以文字,向“钱塘两岸”致敬

“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是浙江人打下的。”柳建伟说,近期热播剧《沉默的荣耀》里也出现了不少浙江人物形象,比如来自宁波镇海的烈士朱枫,“浙江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金融等多方面的作为,深远影响着新中国的发展。”

今年9月,柳建伟潜心2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钱塘两岸》第一卷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他看来,这也饱含着以文字向浙江致敬的情意。

40多年前,柳建伟决定,这辈子要当一个像巴尔扎克那样的社会历史书记员式的好作家,希望能为中国写一部向《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致敬的长卷式作品,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进行一次“泼墨式”书写。

“直到2006年初夏,浙江籍大导演谢晋约我写一个描画钱塘江大桥传奇历史的电影剧本,我才找到了这辈子最想写的作品的路径。”

《钱塘两岸》以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迈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为时间轴,讲述钱塘江两岸四个家族在历史大潮中的命运抉择、兴衰沉浮,书写浙江大地的时代变迁史。

全书计划创作出版四卷本,共百万字,围绕中国首座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与炸毁展开叙事。

“为向钱塘两岸人民致敬,全书出现的所有地名,都是他们繁衍生息、演出自己人生剧本的真实地方。”柳建伟说,其中就有不少宁波地名,相信宁波读者一定很亲切。

刘醒龙:一起听“历史之漏”

“一切历史,都可以说是当代史。写作透视的,也正是当下。”刘醒龙这样理解文学与现实的意义。

去年7月,刘醒龙潜心1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听漏》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学界与媒体高度评价。

这是一部融合历史悬疑与文化反思的力作,以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九鼎七簋”为线索,围绕缺失的一簋展开考古悬疑,探讨礼制背后的复杂人性与历史真相的辩证关系。

《听漏》采用多重视角与意象叠加,将考古学考据与文学想象结合,被评价为“小说考古”的创新实践。但刘醒龙写来却毫无割裂感,只因他“考的是古,写的是今”。

刘醒龙说,“如果打开百度搜索‘听漏’,排在第一的就是宁波的听漏工。但宁波的听漏工,是拿着精密的电子仪器在进行工作,而我小说中的听漏工,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头靠着耳朵、一头贴紧地面听漏的老匠人。”

《听漏》的疑团,一步一步被破解。在古代礼制上本应天子九鼎配八簋,而这少的一只簋究竟是因故丢失还是根本不曾有过,成了考古界的未解之谜,也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这段“缺憾”,刘醒龙邀请宁波读者一起读、听“历史之漏”。

乔叶:回归生活,去爱具体的人

每次来浙江书展,都像老友重逢——乔叶这样形容她与浙江书展的缘分。作为一个走遍浙江所有地市的作者,乔叶对诗画江南熟悉而亲切,“每次来都必有收获”。

这次,乔叶带来了去年11月出版的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这是她细微体察当代人内心后写下的文字。

书中,她提出,在有太多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爱,要涌向那些真实而具体的人们。

“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话,一直刻在乔叶心中,她也总能找到对应的诠释。

“什么是具体的人?他们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也可以是你身边的快递员、环卫工人。”乔叶说,除了爱这些具体的人,当然也可以去爱那些不具体的人,比如短剧里的明星、唐诗里的李白杜甫……

乔叶表示,这本散文集也是她对当下不少人沉溺于手机的一个提醒,“要回归生活,去爱具体的人,接受身边人、陌生人的善意和温暖。”

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文字,展现着人们面对生活时最坦诚、最细微的情绪与情感——万事万物都理应是美好的、雅致的,那近在咫尺的平凡生活,其实最值得我们慢慢观察和品味。

记者 滕华/文 崔引/摄

2025-10-25 柳建伟、刘醒龙、乔叶甬城“开麦”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376.html 1 3 畅谈文学如何观照现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