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胃部惊现大团异物

医生:该情况医学上被称为“异食癖”

徐慧在给患者做胃镜。

“医生,孩子这阵子天天说肚子疼,吃了助消化的药也没好转。”近日,在镇海区中医医院儿科诊室,一对家长带着10岁的小明(化名)焦急地找到了儿科专家郭丽娜。经过详细问诊,郭丽娜医生发现了一个关键线索:小明感到紧张、焦虑时,会不自觉地啃咬并吞食棉花、橡皮等物品。

随后,医院消化内科专家邱奕和儿科医生徐慧给孩子进行了胃镜检查,胃镜屏幕上的画面让在场医护人员颇为揪心:小明的胃腔内,大量棉花絮缠绕成团,还夹杂着一些无法消化的异物,这些“不速之客”占据了部分胃腔,严重影响了胃部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正是导致他反复腹痛的“元凶”。随后,医护人员为小明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专业心理疏导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小明的腹痛症状逐渐缓解,异常进食行为也得到了有效干预。

“小明的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异食癖”,这绝非简单的“调皮捣蛋”或“坏习惯”,而是孩子内心压力的具象化表达。”郭丽娜医生介绍,所谓异食癖,是指长期、持续性地嗜食泥土、纸片、头发、棉花等非营养性物质的一种行为障碍,在儿童群体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处于压力和焦虑状态下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不清楚这些物品不能食用,而是出于无法自控的强迫性需求,试图通过这种特殊方式缓解内心的不适”。

郭丽娜医生分析,异食癖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儿童未被满足的情绪需求。对于学龄期儿童而言,压力可能来源于多重维度:繁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过高的期望、紧张的师生或同学关系,甚至是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当孩子们缺乏合适的情绪宣泄渠道,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的困惑与焦虑时,就可能转向这种异常的躯体化行为寻求安慰。这种看似“怪异”的行为,实则暗藏诸多健康隐患。

如何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听见他们心底的呐喊?郭丽娜给出几点建议——

一是要透过行为看到本质,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切勿简单粗暴地制止异常行为;二是营造安全包容的家庭沟通环境,家长做好情绪管理的榜样,鼓励孩子主动表达心声;三是理性看待学业成绩,多关注孩子的多元兴趣发展,鼓励参与体育锻炼,帮助释放压力;四是加强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守护儿童心理健康;五是当发现孩子出现持续的异常行为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进行心理评估和科学的行为干预。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孙妃 文/摄

2025-10-22 医生:该情况医学上被称为“异食癖”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679.html 1 3 孩子胃部惊现大团异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