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早上8时许,余姚鹿亭乡中姚村的盘山公路上,一辆熟悉的轿车迎着朝霞准时驶来。村民姚洪国眯着眼笑了,朝巷子里的邻里高声吆喝:“阿产来啦!又来给我们理发咯!”话音刚落,几位老人便拄着拐杖往村里的“爱心理发室”赶——他们等待的,是暂时关掉了手机里所有接单提示,驱车数十公里上山的网约车司机姚银产。
这位43岁的党员司机,每月雷打不动地履行着一个“爱心约定”:暂停网约车运营,免费为深山里的老人们理发。
1
山里老人的“头”等大事
中姚村深藏于四明山腹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银发老人。曾几何时,理发这件小事成了老人们的烦心事。从中姚村到鹿亭乡政府所在地的上庄村理发,需要15分钟车程;到梁弄镇上,则需要20分钟车程,都是蜿蜒的山路。
“有些老人一年才理一次发,就等着春节时儿女回来带他们去剪发。”姚银产也是中姚村人,2023年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时,他听说村里有位老人脊柱摔伤,坐车去理发时不慎在公交车上大小便失禁,老人羞愧难当。“谁能理解山里老人的痛苦?”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曾经干过10年美发的姚银产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我自己也是中姚人,又学过理发,何不帮他们一把?”他找到村书记,提出每月抽一天时间上山给老人们免费理发。村里大力支持,专门腾出一个房间作为“爱心理发室”。
2
“每个月15号,他雷打不动地来……”
2023年9月15日,姚银产第一次不接单,上山理发。起初,老人们都以为是村里花钱请来的,后来得知这位网约车司机纯粹是自愿服务,专门放弃一天生意上山,不禁肃然起敬。
“阿产真是有心人。”村妇联主席邓艳华感慨,“每个月15号,他雷打不动地来,经常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下午,水都顾不上喝几口。看到大家等着,就不忍心按时结束,总是坚持把最后一位老人理完才走。”村民老李补充道:“村里没有理发店,像我这样腿脚受过伤、走路不方便的老人,他还会拎着工具包上门服务哩!”
上午8点半的“爱心理发室”,早已坐满等候的老人。姚银产从不急着开工,先扶老人坐稳,轻声问:“今天想剪短点还是留原样?”再细心系上围布。
剪刀“咔嚓”作响,细碎的银发簌簌落在围布上。他时而俯身端详发型轮廓,时而抬手修剪耳边碎发,连老人鬓角的弧度都要反复调整。今年入秋晚,10月15日那天还有点热,挤满人的空间闷热如蒸笼,他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到下巴,却只偶尔用手背擦一下——手里的推子没停,怕耽误了后面等候的老人。
老人们感激不已,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送他一点蔬菜点心,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3
这条“暖心专线”是他最珍视的行程
最初,姚银产的父母并不支持儿子的决定。姚银产的工作也蛮波折,2000年学理发,曾经干了整整10年;结婚后进单位当司机,并在那时入了党;2020年起,他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每天清早七八点出门,跑车10小时后再回家……
老人心疼儿子:做网约车司机本就辛苦,每月还要专门停工一天,上山给人理发,既劳累又少赚钱,何苦呢?但渐渐地,老两口被儿子的善良和坚持打动了,尤其是当村里邻居都在面前夸赞儿子时,他们也骄傲地挺直了腰杆。
两年多来,姚银产往返城乡二十多次,他的黑色工具包见证了他为数百人次的免费服务。在他的网约车生涯中,这条开往深山的“暖心专线”没有车费,没有评分,却是他最珍视的行程。
有人问他累不累,姚银产总是笑着回答:“看到老人对着镜子笑,这一天就值了。”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蔡银欣 阮潇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