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团队帮你停催免债,不成功不收费”……这样的宣传语,曾让生意亏损、欠下5万元信用卡账单的市民王先生心动不已。然而,这场看似能解燃眉之急的“债务救赎”,最终却成了一场骗局,让他不仅没解决债务问题,还额外损失了4000元。
据了解,王先生的信用卡逾期6个月后,频繁的催收电话让他备受困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社交平台刷到“债务清零”“征信修复”的广告,对方不仅声称能“停催免债”,还发来10多个“成功案例”视频,视频中多人激动地表示自己的几十万元债务被一笔勾销。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王先生添加了对方微信,一名自称“法务专员”的李某发来公司营业执照,声称为正规法律咨询服务公司,承诺先帮王先生停止催收,再协商减免50%债务,王先生只需支付欠款总额8%的服务费(4000元),成功后再付2%提成。王先生按要求提供了身份证、银行卡照片、信用卡信息,并转了4000元“服务费”。可一周后,当他联系李某时,发现微信被拉黑,公司电话也成了空号,这才意识到被骗,追悔莫及。
上述案例中,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社交群组等渠道,以“停止催收”“减免债务”“征信修复”等不实信息为诱饵,用“百分百成功”“不成功不收费”等话术吸引消费者,再通过虚构成功案例骗取信任,最终导致受害者财产受损。
为防范此类风险,民生银行宁波分行温馨提示:
一是,树立理性借贷与还款意识。金融消费者应理性借贷、按时履约,树立守信意识。确因特殊原因难以还款,应主动通过官方渠道与金融机构沟通,说明实际情况,争取协商空间。
二是,通过正规渠道解决纠纷。如果与金融机构发生争议,应优先通过机构官方投诉渠道、金融消费调解组织、监管部门或司法途径寻求解决,避免受非法代理诱导,卷入法律风险。
三是,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切勿轻易向陌生机构或个人泄露身份证、银行卡、信用卡密码等敏感信息,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更大损失。如果发现疑似诈骗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请务必警惕各类网络平台、社交群组中的虚假宣传,切勿轻信非法中介提供的“代理服务”。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刘姬英 赵振炜 徐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