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脚上这肿块不仅越来越大,还开始流脓了,会不会是肿瘤啊?”几天前,一位患者忧心忡忡地来到宁波明州医院手足外科门诊,找到梁大伟医生求助。梁大伟仔细为其查体后发现,患者脚踝处的肿块已出现破溃,触摸起来质地坚硬、边界清晰,且有典型的黄白色结节,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初步判断与痛风相关。随后的抽血和X线检查证实了这一判断。
“别担心,这不是肿瘤,是痛风石。但目前它已经很大,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议尽快手术切除它。”梁大伟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消除其顾虑,并迅速制定了手术方案。如今,成功实施手术的患者已顺利康复,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和生活。
梁大伟表示,在临床中他经常遇到这类患者,对痛风石缺乏了解,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其实,痛风石又称痛风结节,是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常见于关节软骨、滑囊、耳轮、腱鞘、关节周围组织、皮下组织和肾脏间质等处,会引发一系列不适。
在发病初期,痛风石通常表现为关节周围或皮下的小结节,常见于耳廓、手指、足趾、肘部等部位。这些结节多为白色或黄白色,质地较硬,按压时没有明显疼痛,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体内尿酸持续沉积,结节会逐渐增大,表面皮肤可能变薄甚至破溃,还可能伴随局部皮肤发红、发亮,或关节僵硬、隐痛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意味着尿酸结晶沉积已较为严重,需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梁大伟提到,作为痛风病程中的典型标志,痛风石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家族遗传背景对痛风影响显著;其次,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比如海鲜、动物内脏、酒类等,是诱发痛风石的重要外部原因,这些食物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升高,为痛风石的形成创造条件。
“防治痛风石,必须标本兼治,不能只关注症状缓解,更要从根源上控制病情。”梁大伟强调,不建议痛风患者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体力劳动,以免诱发病情。推荐选择步行、骑车、游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既能活动身体,又不会给关节带来过大负担。
饮食调整是控制痛风石的关键环节。要减少高嘌呤食物(如肉类、野味、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等)、高脂类食物的摄入,同时戒烟限酒。日常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蔬菜,做到少盐限油。
肥胖会增加痛风及痛风石的发病风险,建议通过瑜伽、健身、慢跑等有氧运动合理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
若痛风石较大,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破溃、感染等情况,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手术治疗,及时切除痛风石,缓解症状。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姚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