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追“妖”记

黑林鸽

□张海华 文/摄

“又出妖怪了!”这句话如果出自喜欢观鸟、拍鸟的“鸟人”之口,那么他的语气里一定充满了惊喜——因为“妖怪”一词已成为鸟友们常用的“术语”,特指在某地新发现的超级罕见乃至不可思议的鸟类。比如说,某种野生鸟类本来不可能在某地出现(因为不属于其正常分布区),事实上它却因为某种原因现身了,那么它就会被称为“妖怪”。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就在杭州湾北岸的嘉兴平湖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突然出现了一只“大妖怪”,那就是黑林鸽。短短两三天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鸟友云聚九龙山,只为“追妖”。当然,我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百年难遇”的“野鸽子”

在讲我的“追妖记”之前,先介绍一下这只大家并不熟悉的“妖怪”:黑林鸽。

黑林鸽是属于鸠鸽科的鸟类,很多人称这个科的鸟类为“野鸽子”。在浙江有分布的“野鸽子”种类不少,如珠颈斑鸠、山斑鸠、火斑鸠、红翅绿鸠、斑尾鹃鸠等;其中,珠颈斑鸠无疑是大家最熟悉的,它们在小区、公园里随处可见。

与上述鸠鸽相比,黑林鸽颇为不同。首先,它身体壮硕,体长可达43厘米,比珠颈斑鸠(体长30厘米左右)明显要大上一圈;体色也很独特,粗看近乎黑色,而颈侧呈绿色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在不同光线下可闪现紫色等不同色彩。其次,黑林鸽对生存环境也比较挑剔,喜欢栖息于海岛和海岸附近稠密的森林中,主要取食植物果实。

在国外,这种鸟主要分布于日本,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在我国台湾,黑林鸽也有分布;而在中国大陆则极为罕见,早先仅在山东有过零星记录,完全可以说是“百年难遇”。

我上网查了一下相关新闻报道,发现黑林鸽此前在中国大陆的有效记录只有3笔。

目前所知的黑林鸽在中国大陆的最早记录,应该是在1900年。当年,有德国传教士在青岛外海岛屿采集过黑林鸽的卵,可惜不知具体是在哪一个岛。1911年,又有外国人在山东威海卫见到过这种鸟。而此后120多年,在中国大陆,黑林鸽仿佛凭空消失了,再也没有确切记录。

直到2025年4月1日,事情才有了变化。那一天,山东青岛市观鸟协会的李晟锋在观鸟时,偶然拍到一只体色特殊的鸠鸽科鸟类,起初怀疑是深色型的家鸽,后经仔细核实,才确认这是黑林鸽。

今年可谓“好事成双”。仅半年后,黑林鸽再次被拍到,只不过这次不是在山东半岛,而是在浙江平湖,具体是杭州湾海边的九龙山。

2025年10月6日,“生态平湖”微信公众号发文,介绍了此次黑林鸽被发现的经过。文中说,10月5日,观鸟爱好者陈隆与其同伴在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观鸟时,发现了一只特别的鸟,“脖子绿得闪闪发光”的它正在密林中啄食树木的果实。拍摄后,经专业人员鉴定,它竟然是黑林鸽。

各地鸟友奔赴九龙山“寻妖”

在中国大陆,这是黑林鸽首次在山东以外的地方被发现。自然,它属于浙江省野生鸟类新分布记录。

黑林鸽既不是浙江的四季常在的留鸟,也不是正常迁徙而来的候鸟,而是属于“迷鸟”——即由于某种未知原因(如天气、食物等因素)而出现在远离正常分布区的地方的鸟。

因此,黑林鸽现身平湖九龙山的重磅消息一经传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江浙沪一带的鸟友迅速动身前往“寻妖”,连国内其他地方的不少人也马上订机票赶来。

说来惭愧,我算是非常“后知后觉”的。由于最近天气太热,我平时主要以夜探自然为主,没有拍鸟,对有关鸟类的讯息很不灵通,因此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获悉黑林鸽“空降”家门口的消息。

10月6日那天,我回嘉兴海宁老家过中秋,原本没打算拍鸟,因此只带了一个最大焦距为400毫米的变焦镜头。当天下午,我正在午睡,李超忽然发微信问我:“去拍黑林鸽了吗?听说离你老家很近。”

我吃了一惊,因为我以前只听说过灰林鸽、紫林鸽,并不知道黑林鸽。于是先上网大致了解有关信息,并立即向鸟友“古道西风”打听“鸟点”的具体位置及拍摄注意事项。

7日上午,我带上女儿,驱车前往平湖九龙山,车程不到一小时。到了现场,但见那里的小路与山坡上都挤满了“鸟人”,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很多人身穿迷彩服,拿着“大炮”(超长焦镜头)和望远镜,甚至还有人拿着红外线热成像仪(便于在阴暗、隐蔽的地方搜寻动物),简直“武装到了牙齿”。不知道的人若经过这里,一见这阵仗,恐怕会吓一跳,搞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我也挤入人群,抱着器材小心翼翼往下走。山坡又陡又滑,不时有人因脚底打滑而摔倒。听说,前一天就有人摔伤了,手臂上缝了好几针。

山坡上有几株高大的朴树,树冠上满是红红绿绿的细小的球形果实,黑林鸽最近就喜欢在这里“就餐”。当时,有不少人举着镜头对着树冠在拍,可我仰头看来看去,脖子都酸了,却压根儿不见鸟影。

有人指点着说,看,枝叶浓密处有个黑影,就像一个小小的蜂巢,那就是黑林鸽。天哪,我终于看到它了。说真的,若是靠我自己寻找,恐怕是不可能发现它的。

识“妖”需要慧眼

话说,见是见到了,但拍摄真的是个大问题。

那天是阴天,再加上那片林子处在山的北坡,光照尤其弱,林中非常阴暗。这只黑林鸽待在树冠层里休息,半天不动弹。对于我们来说,它完全处于逆光的位置,起初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黑色身影,相机连对焦都对不上。

上午11点多,它终于动了动,开始扭头梳理羽毛。几分钟后,它突然起飞了。顿时,人群中发出了低低的惊呼:飞了飞了!还好,它就在旁边的一棵朴树上停了下来,开始啄食果实。大家这才放心了,原来它是开饭了!

于是,人们又忙乱地寻找合适的机位以便拍摄,但只要一低头,等再抬头看时,很多人又找不到它了——其实它就在头顶的树冠里,只不过保护色实在不错。好在我一直盯着它,因此迅速对焦抓拍了几张。折腾了好一会儿,总算把它拍清楚了。

偶尔,当它处在相对较为光亮的地方的时候,我可以看到鸟儿脖子附近的羽毛呈现迷人的绿色与紫色,真的很美。机会难得,我赶紧把女儿喊了过来。她用望远镜观鸟,也看得很过瘾。

这时,身边有位鸟友急切地问:“鸟在哪儿呀,在哪儿呀?我怎么看不到?”我跟他说:“你到我这个位置来,抬头看前方有根Y形的树枝,鸟儿就在那里。”于是,我把位置让给了那位尚未拍到过的鸟友,随即收拾器材,返回老家了。

事后想想,我也真佩服前两天发现黑林鸽的鸟友,他能够先存疑,然后再找人核实、辨认,最终发现“大妖怪”。如果换成我,说不定当时就会把它当作一只胖胖的深色家鸽,拍都懒得拍一下。如果这样,岂不与此重要发现失之交臂?

2025-10-1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0198.html 1 3 追“妖”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