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医生,谢谢你把我脑袋里的‘毛线团’拿出来,我现在很好,你看,头发也长出来了!”近日,宁波小女孩甜甜(化名)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周圣军主任医师的诊室复诊。之前,8岁的甜甜被诊断为突发脑出血,由颅内动静脉畸形引发,这种畸形被称为脑中的“炸弹”。周圣军团队通过微创和开颅并举两种治疗方法,为其成功“拆弹”——鹅蛋大小的畸形血管团被完整切除,脑内血肿也得以清除。
1
女孩头痛、呕吐、脑出血,原来由颅内动静脉畸形引发
发病当天,甜甜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呕吐不止。家人赶紧将她送到了该院急诊室,甜甜很快陷入了昏迷。头部CT提示,脑内出血量大,病情十分危重。
周圣军接诊后认为,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像甜甜这样的儿童患者非常少见,很可能是颅内动静脉畸形引发出血。后续的急诊检查证明了这一推测。“当前,最重要的是先减少出血。”周圣军决定,通过微创方式,用特殊的金属胶水来堵塞出血点,减少血流量。治疗进行了2个小时。治疗前后的DSA影像对比图显示,原本呈深黑色的出血区域颜色变浅,范围缩小,说明血流量有明显减少。这一步治疗,既是抢救性治疗,也为后续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影像等基础。
周圣军介绍,人体内正常的动脉和静脉本来泾渭分明,像是两条大河。在大河的交汇处有许许多多的细小支流汇聚。颅内动静脉畸形是由一团动脉和静脉组成的畸形血管团,相当于两条大河之间没有支流,动脉血汹涌澎湃地涌入静脉,形成动静脉之间的短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脑出血是颅内动静脉畸形最严重的临床病症之一,常常会危及生命。
在甜甜的脑袋里,由于动静脉畸形,互相缠绕,彼此交错,成了一团缠绕在一起的“毛线球”。在血流冲击作用下,“毛线球”越滚越大,到发病时,已经有一个鹅蛋大小。颅内动静脉畸形堪称最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加之甜甜的畸形血管体积巨大,且位于颅内功能区,使手术和治疗变得“难上加难”。
周圣军介绍,如果单纯通过微创介入止血,无法完全阻断畸形血管团的血流,人为改变血流方向,很容易再次出血。如果当时直接进行开颅手术,出血多,血管分布不清,手术风险高。因此,团队决定将两个治疗方式协同互补。这样,既能减少手术风险,又能根治切除畸形血管团。
2
先阻断数十根“红线”,再切断“蓝线”
微创止血后,周圣军团队又紧接着为甜甜进行开颅手术,摘除畸形的血管团。可以直接像切除肿瘤一样把畸形血管团切除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周圣军说,这一步,和拆弹很像。蓝线和红线,先剪哪一根都要审慎决定,一个不慎就可能直接引爆。手术中,医生需要“先断掉血流的进口,再断掉血流的出口”。
和拆弹不一样,在切除畸形血管团的过程中,并没有红线和蓝线的标注。由于静脉里也流淌着动脉血,在显微镜下看上去都是红色的,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此前的DSA等影像资料,一根根地把动脉“拎”出来,通过电凝阻断。在甜甜的手术中,一共阻断了数十根动脉。随后,再逐一断掉静脉,最后才将鹅蛋大小的“毛线团”取出。
术后,在医护人员和家人的共同守护下,甜甜顺利地闯过了一个个关卡,没有发生颅内感染、术后迟发出血、癫痫、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她恢复一段时间后,接受了颅骨修补手术。这次来复查,甜甜妈开心地说:“头发也长出来了,都看不出做过大手术,甜甜重新回到了学校,而且学习还不错。”
近年来,周圣军团队每年要完成30多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治疗方法有开颅治疗、微创治愈性栓塞等。其中,以儿童、青少年居多,病因主要是先天发育畸形。周医生提醒,如果青少年、儿童同时出现突发的剧烈头痛和呕吐,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庞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