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方孝孺、王阳明、全祖望……

宁波先贤这样论读书

继续向您征集“十年书展记忆”

扫码分享书展记忆

海曙洞桥镇沙港村南塘河畔的全祖望像。

宁波地区的家谱或宗谱中,常见四个字:耕读传家。

有机会,就读书;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读书,已经浸入氏族的血脉里。

清代,宁波史学大柱全祖望写过一首诗:“野人家住鄞江上,但见山清而水寒。一行作吏少佳趣,十年读书多古欢。”

这位曾探问过仕途经济的儒者,大概在人到中年时想明白了,读书并非全为功名,与其在缺乏趣味的事情上汲汲营营,不如回家多看点书,与古人相交获得乐趣。

今天的宁波海曙区洞桥镇,有保存较好的全氏宗祠与全祖望故居,恰在从鄞江镇它山堰流向城区的南塘河边,与“野人家住鄞江上”一句颇为相合。

故居古色古香,展陈一新,独立庭院,似乎还能见到窗下读书人。

全祖望的想法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他老家的很多朋友,都说过读书的好处。

他的“偶像”黄宗羲讲:“朝廷议论归名士,前辈风流在读书。”

屠隆说:“读书为文有神力,星辰岳渎毫端趋。”

方孝孺吟:“竹间读书石上卧,青云为盖苔当席。”

当你打开书本,日月星辰都到你眼前来,林间松风,流水浮云,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

还有一些前辈致力于分享读书的方法。

有人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你要理解它,不要光记得它。如果你硬记,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但光是理解也不行,还要掌握事物的“本体”。

写《三字经》的王应麟也讲过:“善读书者……或曰‘一卷足矣,奚以多为’,或不求甚解,或务知大义;不善读者,萧绎以万卷自累,崔儦以五千卷自矜,房法乘之不治事,卢殷之资为诗。”

意思是说,会读书的人,读的少而精,能领略妙意;不会读书的人,看再多书也寻不到好处,看了也白看。

至于普罗大众,书还是要读的,看总比不看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如今,看书的机会来了!10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浙江书展作为本年度“海丝文旅大展”之一,将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国内各大知名出版社,多位名家大咖都将带着他们最新的出版物莅临。

目前,宁波晚报推出的有奖征集“十年:我的书展记忆”正在火热举行,您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上传图文。我们将精选百则留言与图片,和您的姓名一起在第十届浙江书展读者互动区公开印刷展示,并为您送上书展无门槛抵扣券25元,可在第十届浙江书展主会场使用,快来参与吧!

记者 顾嘉懿 文/摄

●留言精选

1.2015年深秋,刚退休的我第一次走进浙江书展,从此再未缺席。十年间,身份悄然转变——从独自徜徉书海的“无业游民”,到抱着咿呀学语的宝宝穿行展馆的外祖母。每年此刻,我们全家如约而至:在名师讲台前驻足沉思,在打卡敲章中收藏时光,将精心挑选的书籍连同自己那几本拙作放入换书区,等待与陌生知音的相遇……——王雪培

2.带娃逛宁波书展像闯进一座彩色城堡!小家伙一头扎进绘本区,抱着一本本绘本挪不开脚,我蹲在旁边翻儿童科普立体书,恐龙尾巴突然“啪”地弹出来,把她乐得咯咯笑。路过亲子手工摊,娃捏了团黏土说是“书展小怪兽”。最暖的是讲座互动,娃听得入迷,时而嘴角上扬。阳光透过穹顶洒在书页上,连空气都变得软乎乎的——离场时小书包塞满了童书和贴纸,掌心还攥着盖满章的纪念卡。娃跟我约定,每年书展都要一起去打卡。——zy

3.展示书的展会,阅读书的机会,选购书的“超市”,交换书的平台,这里不只是书。

——乳酸菌号

4.我的书展记忆从2017年开始,之后的每一届只要有空就一定会来参加。从最早《王阿姨说》发布会到去年与马伯庸面对面交流,我也见证了宁波书展升级为浙江书展。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在线下与那么多喜爱纸质书的人同频,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书展的第十年,我也从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虽在外地,今年,继续赴这一场书香之约!

——严程吉

5.转眼间宁波书展(浙江书展)已经迎来了第十个年头,从当初在文化广场大棚式的宁波书展,到现在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的3个展馆,我作为宁波新华书店中的一员,参与、见证了从宁波书展到浙江书展的发展历程。的确,书展给宁波这座书香城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书展期间我们都很辛苦,每天在馆内步行3万多步,但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每当看到读者朋友在排队等待邀请来的那位著名作家签名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励开刚

2025-10-14 继续向您征集“十年书展记忆” 王应麟、方孝孺、王阳明、全祖望……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9977.html 1 3 宁波先贤这样论读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