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浙BA”城市争霸赛,宁波队将在主场宁波奥体中心体育馆迎战绍兴队。
宁波和绍兴,宁绍平原上的两兄弟。
摊开浙东地图,门对门,户对户,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它们经常被并置,虞洽卿创立的宁绍轮船公司,两头都是客户;俗语“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把双城特色讲得清楚明白。
三皇五帝到如今,宁波与绍兴各领风骚数百年,总体来说能维持个表面和气,除非他们碰到——王阳明。
一
王阳明是哪里人?
在宁波或是绍兴,这个问题就像炮仗,一点就着。
毕竟王阳明自述:“臣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自从原属绍兴的余姚划归宁波后,一些问题就成了历史问题。今天的宁波境内有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今天的绍兴境内有他的墓和后来的家宅遗址。
在文化源流上,绍兴向来有睥睨浙东的自信和底气,他们的骄傲从大禹时代就开始确立。
会稽山下大禹陵,埋葬着上古时代治水英雄。从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到悠游天下的乾隆帝,都在这里遥祭华夏先祖,凝聚炎黄子孙的向心力。
2500年前,越甲吞吴,春秋一页。当越王勾践在绍兴都城卧薪尝胆,图谋霸业时,宁波尚是一片滩涂,偶尔分享一些文种、范蠡、西施们或出生或隐逸的传说。
兰亭雅集,系绍兴的高光时刻。当王羲之在绍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时,宁波的人文学科还在初创中。
涉及行政区划的事儿,没法说,绍兴也只能“卧薪尝胆”,何况余姚,可不止一个王阳明。
还有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距今八千年的井头山。
没办法,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时候,余姚早就划给了宁波。井头山遗址更是,一个山头的海鲜,牡蛎、蛏子、大螃蟹,眼看着跟宁波更像一家人。
真要比谁早,谁影响谁?那么,大禹的年纪还是小了点。
二
唐代,宁波以“明州”之名从“越州”析出,在行政上与绍兴同级。
如果说越州发展的是内陆文化,会稽山、鉴湖水,孕育剑胆琴心;那么明州的诞生离不开中央政权对海洋贸易的重视,通江达海的明州港向海而生,宁波的城市地位亦随之抬升,借东海之势放眼寰宇,包罗万象。
客观而言,很长一段时间里,绍兴和宁波算是互相成就。浙东运河,牵起杭甬两端,绍兴位于中间的必经之路,几座城市打断骨头连着筋。
今天,绍兴保存水乡风貌尚好。八字桥畔,乌篷船悠悠荡荡,桨声欸乃;仓桥直街、书圣故里、府山横街几条老街,市井烟火气息犹在。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一杯黄酒,溶入绍兴人的血液,并沿运河水系,上通下达。宁波与北京,中国大运河的两端,都有绍酒的门店。
论吃,还有“三臭”。
问题来了,到底是“宁波三臭”(臭冬瓜、臭苋菜梗、臭菜心),还是“绍兴三臭”(臭豆腐、臭苋菜梗、臭冬瓜)?
别问。
三
沿运河流淌的,不仅有黄酒,还有文脉。
明末理学家刘宗周在绍兴蕺山创立蕺山之学,黄宗羲等一众弟子拜其门下,开创了浙东学派。
刘宗周之学,以王阳明心学为渊源,注入理学要素,通过“理入心体”实现心学与理学的统一。黄宗羲在此基础上发展,强调经史并用,主张经世致用。
文脉相传不是单一线条,有时候也发“回旋镖”。真正的大家多在激荡间诞生,融会各种学说,形成自己的思想。
黄宗羲晚年在浙东各地开坛授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一批人,明清史学与实学思潮亦在此间架构、发扬。有人说,其“经世致用”的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宁波帮”。
有人认真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宁波多商人,绍兴多师爷?明明两个地方连陌接壤,高铁30分钟就到。
余姚籍学者蒋梦麟有一个观点说,宋室南渡时,把中央的图书律令,搬到了绍兴。“绍兴人就把南渡的文物当吃饭家伙,享受了七百多年的专利”“养成了一种尖锐锋利的目光、精密深刻的头脑、舞文弄笔的习惯,相沿而成一种锋利、深刻、含幽默、好挖苦的士风”……
这种风格被鲁迅先生全盘继承。
至于宁波人,从小听海潮声长大,自带敢于闯荡、敢于冒险的精气神。按明代人文地理学者王士性的话说,“比之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唐宋以来,宁波就是有名的商埠,鸦片战争后,又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相比绍兴,宁波人走商贸之路显得更加熟门熟路。
进入民国后,绍兴师爷逐渐消亡,“宁波帮”的路则越走越宽,这也直接影响了两座城市今天全然不同的面貌。
四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宁波或者绍兴,在临河的水边听老人们讲两座城市的关系,大概比一坛三十年的绍兴老酒还要醇,还要上头——
“宁波的潮是咸的,裹挟着七千年河姆渡的稻香;绍兴的水是甜的,在鉴湖里酿成十八年陈酿”;
“天一阁的樟木箱锁着商帮的算盘珠,每粒珠子都是远洋船的罗盘;沈园墙壁的钗头凤锈着陆游的剑,每道划痕都是越王台的月光”;
“宁波人用红膏呛蟹蘸海风写诗,句号落在北仑港的集装箱上;绍兴人拿茴香豆就黄酒填词,韵脚押在乌篷船的橹歌里”。
……
这些话是AI写的。
“当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钢索琴弦,拨响大禹陵编钟的余响——
两座城在‘浙BA’的赛场上,
将完成一场双城争霸的现代转译:
篮球入网的刹那,
是越王剑与商帮秤的千年和解”。
这些也是AI写的。写得也不赖。
那就,赛场见。当然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