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旭是一名年轻学者,热衷于趴在故纸堆中寻找宁波的文化记忆。他曾在宁波张苍水故居办公,在这座有着400余年历史的老房子里,留下了诸多思考与创作;他曾搬进鼓楼,在这座千年城楼上写稿改稿。而秀水街区,也与周东旭有着一条无形的连线。
从文物管理所巡查员到一名文史写作者,从白衣小区到广仁街,他用脚步丈量老城的“肌理”,用笔墨镌刻历史记忆。如今虽已不住在秀水街区,他仍经常重返故地,在时光褶皱里寻找城市的根脉。在他的《鼓楼钟声——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一书中,就有不少秀水街区的故事。
2010年左右,周东旭租住到了横河街,成为包玉刚图书馆的“邻居”。这里原是他老师的一个长辈的家,但他仅住了一年左右,这里就拆迁了。随后,他租住到了白衣小区,在那里也住了一年多。2013年,周东旭又搬迁到了别处。
彼时,他正在位于张苍水故居的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可以说足迹基本就在秀水街区一带。在这里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离他住的地方非常近,每天8点半上班,过了8点走过去也来得及。“中午还能回家休息一会儿,满满的幸福感。”
在文物管理所工作,周东旭平时就非常重视老房子的安全,每年年底他都会巡查,看看那些老屋梁柱、瓦当等,记录每一处细微的损伤。在他看来,秀水街区的很多建筑都极有特色,比如吴宅,里面有假山水池,但又有西式洋房的特征,在宁波并不多见。
2017年,周东旭创作并出版了《鼓楼钟声——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一书,这是他对秀水街区乃至整个宁波的深情凝视。书中详细记述了吴宅、白衣寺、虞宅等秀水街区文保单位的建筑价值,穿插黄晟刺史修罗城、佽飞庙祭祀等历史掌故。他表示:“和书中记录的故事相比,砖瓦间的岁月更加动人。”
周东旭坦言,老街保护有“两难”,填河拓路虽然便利,却让老宅成了低洼地;原真性保护需要和民生配套,否则老居民难留。作为志愿者,他经常协助社区调解拆迁中遇到的矛盾,呼吁“改造时要保留井栏、门楼等符号,让新住户能触摸到历史”。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陈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