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撒欢 林下尝鲜

近郊农场采摘游成“假日顶流”

打板栗。

体验采摘猕猴桃。

长假期间,近郊农场的采摘游成了不少市民的度假“新选择”。10月4日上午,孙女士一家驱车20分钟,来到了镇海区九龙湖镇的“陆姐姐仙草板栗园”,捡板栗、敲果壳,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孙女士说,只要天气好,她常会带两娃去近郊农场或果园,“每个季节都有不同体验”。国庆假期的前三天,她已经带娃摘了橘子和柿子,还挖了地瓜。其实选择采摘游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联系海曙、江北、镇海、慈溪的5家采摘园获悉,从9月30日至10月4日,各园游客量均已“爆单”。

过去的“小众路线”,为何能在近几年“出圈”爆火?简单的采摘游,又藏着哪些让游客愿意反复打卡的“附加值”呢?

1

自媒体引客,好品质留客

“拳头产品”撑起朋友圈口碑

10月3日,海曙区横街镇大雷村的莹莹家庭农场再次迎来爆单。即便下午的暴雨影响了部分散客的出行计划,但单日游客量依旧达到了200多人次,日营业额超过5000元。当天上午10点不到,山下的停车场就停了10多辆前来采摘猕猴桃的私家车。询问游客,基本是从短视频平台获知或是朋友推荐而来。

莹莹家庭农场种着40多亩猕猴桃,主打产品是“红阳”红心猕猴桃。五六年前,果园收入主要靠企业订单,这几年,合作企业因效益原因缩减订单。为帮父母减轻压力,2019年,刚大学毕业的张莹莹选择运营自媒体账号寻出路,仅一年便推动果园完成了从传统批发供货‌到‌沉浸式农旅体验‌的转型升级。

进果园无需门票,可以免费品尝,如要带走则根据果形大小,每斤15元-20元,高性价比让游客觉得实在。更关键的是,“看得见的生长环境”和“尝得到的好口感”,让游客愿意主动买单。

当天记者采访时,一对夫妻刚买了7筐红心猕猴桃,游客刘女士说,她们采摘试吃后立马就下单了:“非常鲜甜,果树都是自然生长的,买着也放心。这种不带毛的红心猕猴桃,水果店很少见,正好买回去送家人朋友。”

果园主人张立洪告诉记者,这些红心猕猴桃经糖度测量,甜度可达20度以上,而且他们改进了耕种技术,选用有机肥料,不打农药,高温天还保留了部分树下草垫为土壤“防晒保湿”。

好产品自然有“铁粉”,更有游客主动为农场“应援”。有一位马先生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每年猕猴桃成熟季他都会带朋友来摘2次-3次,就为了这口鲜甜:“自己采的‘树熟果’口感最好,这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小红书上,张莹莹的帖子后面也时常跟着老客们的自发宣传:“已来摘过,果子好吃!”

2

摘果、研学、团建、亲子课堂  “附加玩法”拉满体验感

在追求体验感的当下,纯采摘可能无法满足游客的胃口,而各农场也推出了不同的“附加项目”。比如莹莹家庭农场除了采摘,还推出了挖地瓜+钓鱼+土鸡煲农家菜的套餐;江北区慈城镇的橘绿农场除了采摘橘子、冬桃外,这几年还新增了萌宠天地,小朋友可以近距离接触孔雀、兔子、牛羊……

在“陆姐姐仙草板栗园”,老板陆向华则把每年的“板栗文化节”打出了名声。这片板栗园占地约200亩,园内6200余棵30多年生的板栗老树郁郁葱葱。这里风景秀丽,板栗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产出的油栗口感清甜,生吃时还能尝到淡淡的桂花香气。

然而在2019年陆向华承包这片栗林之前,这里的栗林少有人打理,是半野生状态。到了栗子成熟季节,便有村民在路边摆摊销售,销量一般。2020年9月,陆向华办了第一届“板栗文化节”,有玩有吃有看有学,板栗园迅速出圈。往后每年的栗子丰收季,“板栗文化节”都会如期而至,帮助板栗园打响名声。如今,“陆姐姐仙草板栗园”已是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宁波市自然教育基地。这个假期,每天约有2000人次来到板栗园,单是10月4日上午半天,园里就接待了4波团队,其中还有来自上海的大巴。

比起散客游玩,这里的团建项目更加丰富。可以选择草坪露营做破冰游戏,也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栗子林,拿着长杆打板栗,还可以围着大铁锅体验砂炒板栗,小朋友们还可以体验亲子手工课,把废弃的栗子壳变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散客也能在园中找到乐趣,孩子们在捡栗子、敲栗子中互相探讨经验,从相互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这里成了天然的“栗子社交场”。

3

农场出圈,带动品牌效应  “产业链延伸”激活周边乡村旅游多元业态

随着近郊农场“出圈”,不仅让农场收获了人气,更带动周边乡村形成“采摘游+”的产业链,品牌效应逐渐转化为乡村共富的动力,乡村富了、美了,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农场和乡村相辅相成、正向循环。

板栗园走向正轨,陆向华顺势推出了“甬栗”品牌,“板栗文化节”不仅打响农场名气,更是唱响了这个属于镇海九龙湖的板栗品牌,将板栗从“按斤卖的农产品”升级为“有包装、有故事的特色商品”。而陆向华的探索并未止步,她还尝试种植铁皮石斛、黄精、白芪等养生产品,积极开拓林下经济,为农场和山村发展寻找更多可能。

一个农场带动一个品牌的案例并非个例。在慈城橘绿果蔬农场600余亩的土地上,种有橘子、桃子、杨梅、枇杷等作物,主打“季季有水果、月月各不同”。这个假期,这里的“宫川”“大丰”橘子以及引进的金秋红叶桃正值丰收。农场靠近市区,驱车仅需半小时,还有公交线路直达农场大门。水果良好的口感、“逃离城市”的体验感以及绝佳的地理位置同样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前往。

橘绿农场(原名毛力农场)成名早,2012年,农场主理人何贤林来到这里,从无到有把农场打造成为浙江省AA级采摘旅游体验基地,高品质、绿色生态的果蔬更是助推农场获评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江北首批食品安全放心示范基地。基地内的水果获奖不断,其中,蜜橘“宫川”在农场开业第二年,便获得2013年宁波市最佳风味奖,后续更是拿到了浙江省第一届好蜜橘银奖,新引进的冬桃也是口感脆甜,广受好评。“毛力蜜橘”“毛力冬桃”逐渐成了毛岙村的特色产品。

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过去村中橘子名声不大,主要靠批发供货,而如今毛岙蜜橘知名度越来越大,游客专程来村中采购,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卖掉橘子,不愁销量。

说到底,采摘游的“火”,从来不是偶然。它藏着城市居民骨子里对乡村田野的向往,更凝结着乡村人勤劳致富的智慧与汗水,把普通的果园,变成了能留住游客的“快乐场”。这份“双向奔赴”,成了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温暖纽带。

记者 王昱汀 文/摄

2025-10-05 近郊农场采摘游成“假日顶流”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8914.html 1 3 田间撒欢 林下尝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