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秋高气爽的天气让徒步登山、户外探险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但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接诊记录显示,近期,因户外出行不当受伤的患者接连不断。
43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一名IT从业者,平日久坐少运动,前几天特意约朋友去徒步“放松”。
可谁能想到,这份满心期待的“放松计划”,刚开局就意外出了岔子。踏上步道没多远,王先生脚下突然一滑,没能踩稳,整个人重心瞬间失衡,脚踝当场就扭了。
“当时就觉得是小扭伤,歇会儿应该就能缓过来。”王先生原地休息了片刻,感觉疼痛确实减轻了些,便没太当回事,继续跟着往前走。可没走多久,脚踝的痛感就越来越强烈,脚踝也慢慢肿了起来。到最后,脚踝肿成了“馒头”,连正常站立都变得十分困难。
同行的朋友见情况不对,赶紧劝他别再硬撑,尽快下山就医。费了不少周折,才把他从山上送下来,紧急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急诊。
经检查,王先生确诊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医生立即为他进行制动、冷敷处理,才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
无独有偶。37岁的李先生(化名)也在国庆前夕跨进了急诊大门。李先生是资深越野跑爱好者,前几天想挑战一条新路线。由于他特别享受独自探险的乐趣,因此没有邀请同伴参与。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条路线标记模糊,周边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没走多久就偏离了方向。更糟的是,他带的水很快喝完,烈日下跑了一阵后,头晕、乏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最后直接中暑倒地。直到5小时后,一位驴友偶然发现了他,才赶紧联系救援。送到医院时,李先生已经意识模糊,经补液、物理降温等治疗,才慢慢恢复清醒。
如何在国庆期间享受户外乐趣,又能避开风险?该院急诊科医生余越洲结合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防护指南”。
出行前查清楚目的地的地形、天气,避开降雨、高温时段;优先选开发成熟的路线,带齐装备。运动时,盯紧“身体信号”,别硬撑。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肌肉抽搐,立刻停下来,到阴凉处休息、喝口水。如果不小心出现软组织挫伤、扭伤,应遵循RICE原则。一旦怀疑骨折,应立刻停止行动,固定受伤部位。发现中暑的早期症状时,赶紧转移到阴凉处,喝少量含盐的水(比如淡盐水),如果发现意识模糊,立刻拨打120。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郑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