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漫过窗棂,将工作室染成一片暖金色。我揉捏着陶泥的手忽然顿住——
一匹小马的轮廓正在指缝间苏醒,它屈着前蹄,右脚轻抬,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入某个温暖的怀抱。这时,一只小鸟扑棱棱飞来,轻轻落在它微微翘起的蹄尖上,忽然就绽开了一朵温柔的花。
这匹小马不似青铜战马般昂扬嘶鸣,也不像唐三彩牧马般驰骋千里。它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像极了母亲倚门等待的剪影,像极了老友促膝长谈的姿态,甚至像极了陌生人递来热茶时,那抹腼腆的微笑。
明年是丙午马年。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里,马从来不是普通的生灵。它是《周易》里“乾卦”的象征,是徐悲鸿笔下不屈的脊梁,是丝绸之路驼铃叮当的守望者。
但在明年春天到来的时刻,我更想用这匹小马,讲述一个关于“停驻”的故事——当我们被算法推着向前奔跑时,是否还记得如何弯下腰,给身边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创作时,英国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循环”理论总在脑海中萦绕。
艺术何尝不是一场温柔的循环?我从生活里撷取温暖,将它“生产”成这匹马与鸟的对话;而当你的目光抚过陶瓷的肌理时,“消费”便悄然发生。
别被这个词吓住,它不过是“被看见”的温柔。作品完成后,它会离开我的工作台,像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去别人的目光里长大。
它可能被摆在客厅的茶几上,可能只在手机屏上闪现一秒,但只要有人对它笑,消费便发生了——那一笑,是两颗心的互相点亮,是陌生人间无声的拥抱。
陶瓷是最懂时光的材质。泥坯在窑火中蜕变,釉色在高温下流淌,像极了命运对我们的雕琢。
我选择红色与青色的配色,希望这两种颜色,不张扬,却足够温暖。
这匹小马,实则是面澄明的镜子。马是我们每个人,小鸟是生命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可能是陌生人善意的微笑,可能是同事递来的咖啡,可能是家人默默放在门前的雨伞。我们总在等待被爱,却常常忘记如何去爱。
艺术最动人的力量,或许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心底的柔软:当你看这匹小马微微前倾的身姿,是否也想对这个世界展开双臂?
弗洛伊德说“认同”有三个层次: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你认出这是一匹青春洋溢的小马时,认知的种子便已种下;当你被它与小鸟的相依打动时,情感的藤蔓开始生长;而当你因此对世界多一分温柔时,行为的果实便悄然成熟。
艺术的终极使命,或许不是被供奉在展馆,而是被带进生活,成为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
所以,我为你塑造了这样一匹小马。它不奔腾在辽阔草原,而是安静地坐在时光里,等你来赴一场温暖的约会。
它不属于英雄史诗,只属于你我的日常——那些被爱意浸润的瞬间,那些用温柔对抗荒诞的时刻,那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微小举动。
作品的名字,就叫《请坐,小马》。
愿每个看见它的人,都能在时光里,种下一朵属于自己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