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世宇
热热闹闹的“浙BA”,国庆期间继续给市民送欢乐。
国庆假期,宁波与台州的四支球队两两过招:10月2日,宁波队客场挑战台州湾新区队;4日,余姚队主场迎战台州队。
台州和宁波,同属浙东,互为近邻。台州的天台和三门,和宁波的宁海接壤。从古至今,甬台两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伙伴。这次以球会友,两地的情谊必将更进一层。
儒释道,在台州都能找到源流
台州的地名,源自境内的天台山。
天台山处于宁波、绍兴、金华、温州四市交界地带,是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
山有多高?1200多年前李白写诗说,“天台四万八千丈”,一看就觉得过于浮夸。查了一下,天台山海拔也就1098米。不过比李白稍晚一些的刘禹锡倒是认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么天台山上有没有“仙”?还真有。从天台,走出过大名鼎鼎的济公,以及和合文化的代表寒山、拾得。
这里,还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丹香袅袅,仙气飘飘。
早在隋代,智顗大师就在这里创立了佛教天台宗,国清寺的隋梅,是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北宋时,来自鄞县的僧人知礼在此学习天台教观,回宁波后,担任了延庆寺住持,“大开讲席,学徒云集”,延庆寺也由此成为“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山。
唐至德二年(757年),广文馆博士、著作郎郑虔被贬台州。这位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才子,到任后大力振兴文教,使这个远离朝廷的地方,一时文风蔚然。
儒释道,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台州都能找到源流。
汉魏时期,以今天的台州为中心,设置过面积辽阔的章安县,覆盖半个浙江和今福建北部,宁波的宁海也在其内。
这里长期就是浙东南的军事重镇。三国时,东吴卫温、诸葛直的船队,从章安港出发,直航夷洲(今台湾)。从晋至唐,这里建起了江南长城。明代,倭寇来犯,戚继光在此抗倭,保境安民。后来,章安的范围不断缩小,如今它只是台州市府所在地椒江区的一个街道。不过无论行政区域怎么划分,千年以来,处于东海前哨的台州,一旦烽烟升起,保家卫国的故事就会上演。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里的人们,有一股“台州式的硬气”。
八百多年前的一桩公案
八百多年前,台州发生了一桩著名的公案。直至今日,孰是孰非,仍被争论不休。
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连降大雨,台州成为泽国,粮食绝收。宰相王淮急调理学家朱熹从南康军(今江西九江)转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主持赈灾事宜。
朱熹风尘仆仆赶往台州的路上,遇见流民“扶老携幼,狼狈道途”,问原因,皆云“官司催税紧急”。朱熹又闻台州知府唐仲友“多有不公不法事”,不觉怒火中烧。
朱熹到任后,经“密切体访”、审问核实,发现唐仲友和天台知县赵公植等当地官吏不仅多方盘剥,还织就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于是,向朝廷连上三道奏折,弹劾唐仲友。不料,这些奏折都被王淮扣押。原来,这位宰相竟是背后的保护伞,王淮之妹是唐仲友弟弟的妻子。
说到王淮,他还是宁波鄞县云龙人、南宋状元姚颖的岳父。姚颖夺魁后,被王淮“榜下捉婿”。如今的云龙镇姚家浦村,仍保存着姚氏支祠等古迹。
朱熹可不管唐仲友、赵公植背后有什么势力,他索性又上三道奏折,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直至被罢——他的第六道奏折,正是《乞罢黜状》。
有意思的是,今年9月13日,《解放日报》刊发《朱熹“惊心动魄”的监察谋划》一文,对朱夫子的正义行为予以赞赏。不料,9月14日,《北京晚报》发表《最不经意的角落》一文,对同一桩事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
《北京晚报》的文章,把角度落在涉及这桩公案的一个女子身上。她叫严蕊,既是官妓,也是台州知府唐仲友的情人。本来枯燥的故事,也因她的加入变得悲壮且香艳起来。
该文搬出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的记载,称朱熹弹劾唐仲友,狱吏办案时,凡列举的罪状牵涉严蕊,致其“一再受杖,委顿几死”。而“她宁愿承受肉体的摧残,也不愿玷污她所理解的‘士’的尊严。她守护的,是理想人格的朴素信念。这份信念让她在卑微的生命中,爆发出令人敬畏的、近乎固执的坚持”,简直就是“圣女”的化身了。
离开后,常会想起台州的好
严蕊的坚韧终于换来了转机。岳飞的三子岳霖奉命重审此案,他命严蕊“作词自陈”,于是,严蕊口占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该文称,“岳霖听后,想必为之动容,当即判令严蕊无罪”。并称与朱熹同时代的洪迈在《夷坚志》中、邵桂子在《雪舟脞语》中,均明确记载《卜算子》为严蕊所作,同时将矛头直指朱熹。
然而,这样的结局,可信度能有多少?若真如此,朱熹岂不是成了迫害烈妇的小人?
事实情况是,周密本人就在自己的文后注明,他只是从洪迈那里以及坊间道听途说,对故事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洪迈与朱熹早有过节。
朱熹一直反感洪迈,曾上书宋孝宗,反驳其投降主和主张,斥责洪迈是“奸险谗佞”之徒。那么,洪迈笔下的朱熹,哪里还会有正面形象?而且洪迈自己也说了,这篇文章是他从弟弟洪景裴那里听到的,言下之意就是没考证过真假。
而且,岳霖在审案过程中,会让严蕊以作词的方式自证清白?这也太儿戏了吧?
不幸的是,偏偏又遇上周密,未经查证就加以“复制粘贴转发”。经过这样的造势,不久韩侂胄上台,发动庆元党禁,右相赵汝愚被罢免,朱熹、彭龟年亦遭贬逐。
一直以来,朱熹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一个严肃中带点活泼的学究,严谨审慎,凡事讲个前因后果,喜欢追根究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鲁迅先生大概也是这么看待朱熹的,他家的百草园卖给姓朱的人家,就调侃是“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读过朱老夫子的《四书集注》,怎么看也不像是个会刑讯逼供的人。
说回台州。我曾在那里生活过两年,彼时对这座古城并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前几日读到朱自清先生写台州的散文《一封信》,竟发现我和他有一模一样的感受。就是等离开后,脑海里会不断翻出台州各种的好。
朱自清先生写道:“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台州的紫藤花,台州的春日。”“台州一般的人真是和自然一样朴实。”“我对于台州,永远不能忘记!”
他也说出了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