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

儿子成绩遭遇“滑铁卢”,妈妈一气之下退了机票 专家:家长应先放下焦虑

图片由AI生成。

“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机票我已经退了!”看着儿子小覃接连交出77分、76分、69分的三张试卷,李女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对着儿子吼出了这句话。

考好了给奖励,考砸了做试卷,这是不少家庭的常规操作。当考试成绩与奖惩挂钩,亲子关系该如何平衡?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老师,一起来看他们的观点与故事。

儿子成绩没达预期

妈妈怒把机票退了

李女士的儿子小覃今年升入城区一所重点高中,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一路较为优异的小覃,高中首段学习遭遇“滑铁卢”。原本一家人期盼已久的国庆假期旅行,也因入学后数学成绩的“三连跌”而取消。

早在开学初,李女士就与儿子约定:若平时考试能稳定在班级前10名,就兑现国庆假期全家旅游的承诺。以小覃过往的成绩来看,李女士本以为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便提前买好了机票。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一击:数学科目第一次测试77分,第二次76分,最近一次更是跌至69分,成绩远低于预期。

“儿子对这次国庆之旅期盼了好久,临时取消是有点残忍,但只有奖惩分明才能让他明白努力的重要性。”李女士告诉记者,得知机票被退的当晚,儿子躲在房间里伤心了很久。“平时提醒他认真复习,他总不当回事,现在考成这样,必须让他知道后果。”李女士的语气里满是失望。在李女士看来,“奖惩分明”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只有让孩子尝到“不努力的后果”,才能激发他的上进心。如果不给予“惩罚”,孩子就不会吸取教训,以后可能会更加懈怠。

然而,李女士的“严厉做法”却在家庭内部引发了分歧,丈夫在孩子面前和她站同一立场,回到卧室却表达了反对意见。“孩子刚上高中,可能还没适应新的学习节奏。考砸了,他心里肯定也不好受,这时候更需要安慰和鼓励,而不是直接取消旅游计划。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沮丧,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孩子爸爸无奈地表示。

支持者:

无底线安慰

易让孩子失去进取心

李女士的做法不仅在家中掀起争议,更戳中了无数家长的教育痛点。考试成绩与奖惩的争论,本质上是家长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困惑。记者采访多位家长后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形成激烈交锋。

有的家长从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出发,认为在孩子受挫时给予安慰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有的家长则更看重规则和激励的作用,担心无底线的安慰会让孩子失去进取之心。

“如果考差了还能享受奖励,那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呢?”张先生坚决支持李女士的做法,他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挫折教育,适当的“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小覃期待国庆旅行,说明他知道‘做好了有奖励’,那也该明白‘没做好会有后果’。”张先生表示。

“在孩子未达到奖励标准时依然给予奖励,孩子会觉得规则可以随意打破,以后可能会不再重视成绩,也不会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徐先生也表示,学习本就是一个需要努力和付出的过程,成绩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考砸了说明孩子在学习上可能存在问题,此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去安慰。

李女士的做法虽然看似极端,但也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不少接受采访的家长表示,如果孩子考差了还能享受原本的奖励,那么“奖励”就失去了激励的意义。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懒惰、懈怠,缺乏责任感,这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害的。

反对者:

受挫时的安慰

是孩子成长的养分

“孩子满心期待的国庆旅游,突然被取消,心里得多失落啊。这种做法不仅会伤害亲子关系,还可能让孩子对考试产生恐惧。”张女士一直秉持“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李女士的做法过于极端,孩子在受挫时更需要关心和安慰,而不是冰冷的惩罚。

张女士分享了她与儿子俊俊的亲子故事。为了激发儿子俊俊的学习积极性,母子俩曾约定: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任何一科考试成绩达到95分以上,就可以获得奖励。最初的奖励是积分币,随着俊俊长大,后来的奖励变成了在限定金额内选择盲盒手办或游戏皮肤。这套规则起初运行顺畅,俊俊为了心仪的奖品,学习劲头十足。但六年级第一单元测试,俊俊三科成绩均不理想,在班中“吊车尾”。沮丧的俊俊提出想拆之前未拆封的盲盒手办。

按照既定规则,俊俊此次成绩未达奖励标准,但张女士换位思考,觉得自己心情不好时也会通过购物或吃美食安慰自己,孩子受挫时为何不能获得一点安慰?于是她打破规则,将盲盒递给俊俊,而俊俊恰好拆到了梦寐以求的隐藏款,心情也随之好转。温暖的鼓励也有了美好的结局,俊俊在之后的考试中,多次达到97分、98分。

“孩子在考试失利后,本身就会感到沮丧、失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此时家长的安慰和鼓励就像一剂‘强心针’,能帮助孩子重新树立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张女士表示,家长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理解和关爱,让孩子知道即使考差了,自己依然被爱。孩子在感受到这份温暖后,会更有动力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努力改进。

专家观点

成长是一场

需要被理解的旅程

“作为家长,用奖惩分明来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这份初心非常可贵。”鄞州区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聪丽指出:“但家长应先放下焦虑,从孩子成长的视角看,我们的爱和引导更贴合他们不同年龄段的内心需求。”

郑聪丽表示,孩子的内心世界随年龄而变化。小学阶段,他们正通过一次次完成任务来确认“我能行”,建立勤奋感。此时,若因一次低分就取消期盼已久的旅行,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努力无用”,挫伤他们稚嫩的自信心。我们更应肯定他们“努力的过程”,温情守护是自信最好的养分。

进入初中,那个开始顶嘴的小大人,内心正在经历风暴般的成长。他们渴望自主,简单的奖励与惩罚很容易变成“权力争夺战”。智慧的做法是邀请他“共同立法”:“我们来一起商量下,你觉得怎样的目标合理?达成后希望什么奖励?”这份尊重,能激发他内在的学习动力,让他从“为我学”转向“我要学”。

到了高中,像小覃一样,他们已经在思考“我是谁”,成绩“滑铁卢”往往是旧有学习体系失效的警报,迫切需要的是元认知能力(对自身学习过程的认知和监控)的培养,这需要家长高水平的支持,而非低水平的责罚,我们需要从“裁判”转变为“军师”,帮他分析:“高中知识和方法跟初中很不一样,这次失利是一个重要信号,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调整战略,爸爸妈妈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奖惩只是方法,而您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才是教育的底色和核心。”郑聪丽说,每一次教育的挑战,也是我们父母自身的一场修行。

记者 万建刚 钟婷婷

2025-09-29 儿子成绩遭遇“滑铁卢”,妈妈一气之下退了机票 专家:家长应先放下焦虑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8184.html 1 3 “这个国庆假期别出门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