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寻味甬城·小巷之旅”微游线路在鼓楼街道同心荟正式揭幕,这条串联起孝闻街、永寿街、宝兴巷、费家巷等千年街巷的微游线路,成为宁波罗城又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当天,宁波晚报记者跟着首发体验团,在推荐官的解说下,沉浸式感受老巷子里的人间烟火和历史文脉。
油条、月饼、油赞子 在老街巷寻老底子味
微游线路的导游词撰写人刘红江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他说:“住在白衣巷里的日子,每天都是被隔壁孝闻街的食物香气唤醒的。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张府记的馄饨、宁海食府的土鸡煲和油炸汤圆……每一种味道都令人记忆犹新。”
先不说这些早有名气的老店,从踏上“小巷之旅”的第一站开始,十足的烟火气便随处可见。上午十点半,已快到午饭的时间,孝闻街上的一家早餐店却生意正好,十余位老街坊排队买着大饼油条。从清晨6点多开始,客人就没断过,老板却不慌,面团揉得劲道,油条炸得金黄。排队的多是老熟人,在家长里短的唠嗑中,等待也成了惬意的时光。小店没有招牌,但在当地,它有个响亮的名字“早点来”,开了十多年。店主说,以前挂过招牌,但街坊邻居们只认人不认牌,招牌撤掉后,也没想着再挂上。现做的大饼、现炸的油条再配上一杯豆浆,一套6元,成了当地人“戒不掉”的日常滋味。
无名早餐店的对面,西区老大房的月饼也是当地住户们公认的老底子味道。宁波老底子喜欢咸甜口,店里的鲜肉月饼、海苔月饼便成了“常青款”,是附近街坊邻居们的最爱。刚出炉的鲜肉月饼外皮酥得掉渣,咬开就能看到饱满的肉馅,酥皮的微甜配合肉馅的咸鲜在舌尖散开。不用逢年过节,老人们的偏爱就撑起了店铺日常的销量。
有些老底子的味道无需舌尖品尝,只需瞧一眼旧印记,便能勾起满脑子的鲜香。在永寿街叶宅对面的墙面上,依稀还保留着1978年留下的字样——文昌食堂油赞子,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王阿姨油赞子的前身。当年,文昌食堂被王阿姨接手经营,为了维持经营,她对外出售老底子油赞子,因为手艺好极受欢迎,王阿姨油赞子成了宁波的金字招牌。2004年,王阿姨文昌油赞子搬到了附近的府桥街,但永寿街的老街坊们看见当年残留在墙上的字样,仍然会想念海苔油赞子酥脆咸香、白糖油赞子甜度适中的绝妙口感,哪怕要多走十几分钟路,也愿意专程去府桥街的新店,买上两袋,寻回那份熟悉的滋味。
老宅、藏书、文人风骨 在古街巷品千年书香
若说小巷中的美食是人间烟火气,那散落其间的老宅、藏书楼与文人故事,便是千年罗城的“书香底色”。顺着孝闻街往深处走,这条承载着宁波1200多年建城史的古街,本是唐代子城城墙基址,南宋时因孝子杨庆割股疗亲的故事建起孝闻坊,清代又成官绅聚居地,如今仍存37处明清至民国建筑,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过往。
众人皆知天一阁,孝闻街上的伏跗室也同样璀璨,被誉为浙东藏书文化的“活化石”。这座省级重点文保单位的藏书楼,寓意其主冯孟颛“潜伏乡里、潜心治学”的心境。作为“浙东最后的大藏书家”,冯孟颛倾力搜集明清以来宁波私人藏书楼的遗书,60年间积累近11万卷古籍、533种碑刻。1937年日军轰炸宁波时,他在院内橘树下挖防空洞,将藏书妥善安放。那颗橘树如今已130余岁,每年结果时新果陈果同挂枝头,所以被成为“代代橘”。如今走进伏跗室,满院橘香与书卷气交织,仿佛能触摸到浙东藏书家“爱书以德、化私为公”的精神内核。
从孝闻街拐进宝兴巷,218米长、仅1.8米宽的小巷里,更藏着一段“文人扎堆”的佳话。“近世赵孟”之称的赵叔孺、“慈溪四才子”冯幵、北碑书法名家钱罕、书坛泰斗沙孟海,都曾在此居住。其中赵叔孺故居尤为亮眼,这座五间两弄的晚清大宅,是其父、同治皇帝启蒙老师赵佑宸所建,赵叔孺在此出生成长,不仅以篆刻成“金石泰斗”,画马更是一绝,时人有“一马黄金十笏”的赞誉。如今漫步宝兴巷,仿佛还能感受到文人雅士的风骨。
永寿街与文昌街则延续着“书香一脉”。永寿街因明代永寿庵得名,作为宁波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里高墙黛瓦、漏窗敞院,尽显宁波民居“大气内敛、灵活实用”的特色,宋元以来便是贵胄望族的聚居地,堪称宁波居住文化的“活标本”。巷中的林氏旧宅更是“时空叠印”的典范:明代柱础刻着永乐年款、正厅留有清代浮雕“九狮图”,西墙和大门还留有解放时期的标语,不同年代的印记在一栋建筑里共存,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见证。
还有流传着“相府门槛两人高”传说的费家巷和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末传统民居顾宅,箭金学堂创办者顾清廉的故居依旧镌刻着“教育救国”的初心。
“一半书香一半烟火”——千年罗城的呼吸脉动,既在油条油赞子的香气里,也在老宅藏书的墨香中。而“寻味甬城·小巷之旅”,正是将这份独特的城市气质具象化的载体。作为“微游宁波罗城 阅读城市故事”系列发布的第7条微游线路,它不仅串联起鼓楼小巷的历史厚度、人文温度与商业活力,更让千年罗城的故事有了可触可感的体验路径。若在街巷间漫步累了,孝闻街上还藏着不少惊喜——依托老住宅改造的新生咖啡店,正为古街注入新鲜活力。这些新业态都与老巷的肌理巧妙融合,让游客在触摸历史的同时,也能享受一份现代生活的闲适,更让千年罗城在传统与新生的碰撞中,持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记者 王昱汀
实习生 赵天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