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稻作文化引发国际关注

考古人丁风雅谈奉化江流域的发现

奉化江一段。

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

顾家庄遗址发现河姆渡文化晚期墓葬及随葬品。

丁风雅(拿洛阳铲者)在向大众介绍遗址。

如果说雷少专注的是镇海片区,那么他的同事丁风雅的研究则专注于奉化江流域。

2016年年底至今,丁风雅带队在奉化江流域做了很多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配合基本建设,先后完成8次考古发掘,第一次成规模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平原低地型遗址。

2022年起,他们申报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课题,做奉化江流域的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连续4年,新发现史前遗址50多处,把河姆渡文化的聚落数量提升了一个等级。

问:奉化江流域的发现,相比姚江流域、镇海片区,有什么不同吗?

丁风雅:像姚江谷地、镇海那边的河姆渡文化聚落,大多是离山比较近的,分布在山前坡地、平地或台墩,奉化江这里大多是离山三公里以上的纯粹平原地区。河姆渡文化晚期,也就是三期到四期阶段,随着环境趋于稳定,人口规模的扩大,人群的扩散,古人开始到一些离山较远的平原生活,这是最大的变化。

问:奉化江流域有哪些有意义的发现?

丁风雅:奉化何家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晚期结构比较完整的一处干栏式建筑,保存状况很好,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结构最完整的一处干栏式建筑;

奉化顾家庄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的小型墓地,去年我们在英国专业杂志《亚洲考古研究》上发了一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个聚落发掘成果对聚落布局和人口规模做研究;

还有就是陆陆续续在奉化江一带发现了不少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同时期的墓葬,不能说是突破,因为以前也有相关发现,但这里的年代比较集中,保存状况好,补充了很多新材料;

我们还发现,河姆渡文化四期的墓葬,和后来奉化江流域良渚文化同期的墓葬,在葬俗上有延续。比如说墓葬的形制、棺具树种的选择、人骨的葬式、随葬品的摆放位置、种类数量在文化演变上都是有延续性的。

河姆渡文化的流向问题,在有了这些新发现之后,可能是有点清楚了——从葬俗上看,至少在奉化江流域,我觉得它们还是同一个群体。

问:在有国际影响力的考古学术期刊上发文章很不容易吧,在你看来,目前国际层面在持续关注河姆渡文化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丁风雅:就我了解到的,国际上还是东亚学者和西方学者关注我们这边多一点。比如2020年,日本金泽大学教授中村慎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斌老师出过一本论文集《河姆渡和良渚——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收录了好几篇日本学者的论文。他们有关注到河姆渡文化和日本绳纹文化的相似性,提出河姆渡文化有传到日本的可能。

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的傅稻镰教授,研究世界农业起源30多年。2004年以来,他多次在田螺山遗址采样研究,2009年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明田螺山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已初步完成野生水稻的驯化和栽培。他认为河姆渡文化当时正处于人类农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水稻通过驯化,逐步成为“主食”,河姆渡文化是野生资源利用伴随栽培行为共同存在的最后阶段。

问:所以引发国际学者关注主要还是稻作文化这块?

丁风雅:是的。当然经过这么多年研究,中国稻作文化本土起源说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还是浙江的上山文化,都有距今万年的稻作文化起源的相关发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河姆渡文化进入的是下一个阶段——稻作文明阶段。当时的水稻栽培技术、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牛的驯养、水田管理、水稻产量,相比其他区域,处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脱离起源状态。

这方面,在宁波做考古的优势是,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地下埋藏环境,可以让很多与稻作生产相关的,比如水稻田、木制或骨制的生产工具、水稻的种子、动物的骨骼等,保存状况非常好。其他地区可能没有这么好的埋藏环境,没有保存下来,就没办法全方位研究。这方面的材料,河姆渡文化仍然是最多的,生动展现了稻作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问:你研究的这个时段、地区,河姆渡文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

丁风雅:根据环境考古的相关研究,在距今6200年左右,整个海平面开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水位没那么高,宁波地区适合古人生存的区域也多了。奉化江流域冲积平原区域可能在这个时候逐渐成为陆地,河姆渡人开始更多从山前地带扩散到平原地区来生存,这里的聚落数量一下子增多了。

但这些聚落遗址相比河姆渡文化核心区,规模算比较小的。姚江谷地可能一个遗址有几万平方米,到了奉化江流域,超过1万平方米的很少,大多也就几千平方米,甚至更小,呈现散点式、小规模的特点,但数量很多。

我们发现的50多处遗址,一个遗址有三四个片区(不是每个片区都有人长期居住,有的可能是临时的生产点或工具制作点,几百平方米这样)。如果按片区的数量算,遗址点加起来有将近80处。

问: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还有什么遗憾想去弥补的?

丁风雅:目前奉化江流域已经发现的史前遗址,年代集中在河姆渡文化晚期阶段之后,早期阶段非常少,只有一个点,下一步希望能发现更多早期的遗址。另外,从聚落规模来看,除了名山后、下王渡遗址面积比较大,其他面积都比较小,能反映社会分化的材料还没有成系统发现。区域中心聚落,或者说高等级聚落分布在哪里,如何界定,还需要做更多的考古工作。

记者 顾嘉懿

2025-09-24 考古人丁风雅谈奉化江流域的发现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7369.html 1 3 这里的稻作文化引发国际关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