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简称“中欧北极快航”)在宁波舟山港开通。这条被称为“冰上丝绸之路”的新航线,将中国与英国最大港口弗利克斯托港之间的海运时效缩短至前所未有的18天,同时减少约50%的碳排放。
在宁波舟山港的监控大屏上,中欧北极快航的轨迹犹如一条蓝色丝带,与深红色的传统航线、绿色的中欧班列线路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多维联通全球的贸易网络图景。
“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到北冰洋,我们终于补上了全球航线网络的最后一块拼图。”浙江海港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雪君表示。
这是宁波舟山港继2024年底开通至德国威廉港的26天“中欧快航”后,再创中欧快航时效新纪录。
“速度革命”
北极航道重塑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正在经历一场“速度革命”。传统中欧海运需经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等地,全程约40天。而绕道非洲好望角的航线更需要50多天,即使是中欧班列也需要25天以上。
作为“冰上丝绸之路”核心承载通道之一,中欧北极快航所经的北极东北航道是连接东亚与欧洲的新兴国际航运干线,对优化全球供应链、促进沿线经贸合作具有战略价值。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北极通航条件持续改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积极拓展北极航道。
“18天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宁波舟山港集团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航线数量的增加,更是全球物流格局的重构。”
海杰航运为这条航线投入了专门的冰区加强型集装箱船。这些船舶配备了专业破冰设备,应用成熟的极地航行技术,确保在北极航道能安全通行。事实上,早在2024年试航阶段,该公司就联合中远海运等企业,成功完成多批次北极液化天然气(LNG)运输任务,为集装箱常态化通航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机遇 “中国制造”赢得速度优势
高附加值产业正在率先拥抱这一变化。中欧北极快航开通后,将为我国高端制造、跨境电商、新能源等产业提供更快捷、低碳的国际物流选择。
从宁波出发之前,首航的“伊斯坦布尔桥”轮在青岛、上海、厦门等港口靠泊收货,锂电池储能柜、新能源汽车、大型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纷纷收入囊中。
“锂电池运输对时效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思格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采购经理周楚婧告诉记者,“中欧北极快航不仅缩短了运输时间,还减少了途经高温地区的风险,这对电池安全是双重保障。”
据测算,通过中欧北极快航,新能源企业的欧洲业务库存量可降低40%,仅资金占用成本一项,每年就能节省近千万元。更为重要的是,18天的运输时效让中国制造获得了压倒性的供应链优势。欧洲消费者在网上下单后,不到三周就能收到来自中国的商品,这几乎接近本地采购的时效,但成本却远低于空运。
“以往欧洲客户往往因为交货期长而犹豫不决,现在18天直达让他们更加愿意选择中国供应商。”蔚来汽车供应链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计划通过中欧北极快航扩大对挪威、荷兰等电动汽车市场的出口,2026年预计交付量将增长30%。
预计10月10日,“伊斯坦布尔桥”轮将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欧洲进口商们已准备好迎接这批“前所未有快速”的中国商品。那些曾经因物流时效而放弃的欧洲订单,正重新回到“中国制造”企业的案头;那些因库存压力而受限的新产品线,可以加速投入开发。
百姓受益 消费选择与成本双优化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冰上丝绸之路”带来的变化同样实实在在。
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欧洲商品正在变得更多更快。荷兰的奶粉、德国的餐具、波兰的牛奶……这些商品现在能够更快地到达中国消费者手中,且价格有望逐渐降低。同时,国内消费者购买“国产出口型”产品也变得更加便捷。一些企业开始提供“欧洲同款、国内速达”的服务,利用中欧北极快航的返程舱位,将原本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的产品带回国内销售。
绿色转型 低碳物流带来环境红利
中欧北极快航,不仅快还更加绿色——单航次碳排放量较传统航线降低约50%。这一数字在全球碳关税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低碳运输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硬要求。”宁波舟山港绿色港口建设项目负责人表示,“北极航线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中欧的最低碳通道之一。”
据测算,中欧北极快航每年可减少约2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种植了1000万棵树。
不过,北极航线是季节性航道,通航期集中在6月中至10月末。
记者 周晖 通讯员 胡锦渠 徐朦晰 李瑶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