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回想起芬兰拉普兰的那片雪原——天与地白成一片,我穿着厚厚的雪地靴,一步一步,踩出咯吱声响,突然任性躺下,在干净的雪地里印出一个“人”字。那种冰凉与温暖并存的感觉,成了如今我放松神经、舒缓入睡的极佳辅助。
细想来,我和雪应是有缘分的。虽然家乡在温暖的宁波,即便下雪也难留存,但我出国交换所去的美国密歇根、芬兰赫尔辛基、韩国首尔、英国埃克塞特,都在冬天下着大雪。
有人说留学是一种消费,有人说不过是一段经历。但我得说:它悄悄改写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启发着我,生活具有无限可能。
15岁,我在美国小镇读高中
我的第一次交换经历是在2015年,刚刚初中毕业,报名了中美教育部门合作的交流项目,并通过英语笔试、面试,去美国公立高中念高一。因为未成年,我是“住家”(home stay)的,和我的“住爸住妈”John & Lisa一起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休伦湖边的坏斧镇(Bad Axe)学习了10个月。
我是John & Lisa接受的第9个交换生,也是第3个中国交换生,他们接纳来自各国的交换生,不收取任何生活费用。我和他们同吃同住,一起去看芭蕾舞、NBA篮球赛、旅游、撸狗……
坏斧镇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小镇。居住的人口不多,别说地铁,连公交都没有,每天都是John或者Lisa接送我上下学。课程安排非常轻松,早上9点上学,下午3点20分下课,下课后参加社团训练或者直接回家。
美国的高中没有班级概念,我所在的学校一个年级也只有40多个同学。大家选择自己想上的课程后,根据课表去不同教室上课。
除了必修的英语,我报了艺术、世界史、生物等课程。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美术课,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方式。我体验了丙烯画、木版画、点画、烧玻璃、做陶瓷等。
美术老师不会干涉我们的创作,往往只介绍一种创作手法,就任由我们自己找寻资料进行创作。沉浸式的绘画让我非常快乐,而成果往往会得到老师夸张式的表扬和鼓励。
学期结束前,学校举办了艺术展,我的多个作品入选,并捐赠给学校。这段经历甚至影响了我的本科专业选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
在芬兰,遇见很酷的北欧女孩
大三时,学校有一个去芬兰交换的机会,我立刻报了名,并凭借流利的英语口语和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面试。芬兰是个对社恐很友好的国家,人们自觉保持社交距离。我是疫情期间去赫尔辛基交换的,但即便没有疫情,芬兰人都习惯保持排队时的一米间隔。
我在课上的小组合作中认识了芬兰同学Merina,一个很酷的寸头女孩。一开始她也保持着典型的芬兰社交礼仪,但熟络后,她很快向我展示了热情友好的一面,甚至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一起品尝kesä keitto(一种芬兰传统的汤)。
Merina的家布置得很温馨,装饰都是她自己动手制作设计的。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在发掘复古旧家具在赫尔辛基的商机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免费回收人们不要的旧家具,改造加工后在脸书上售卖,凭这一项就收入不菲。她和我说,第一次做的东西惨不忍睹,但第二次就好多了。毫无疑问,她拥有着火热而勇敢的灵魂。
50+英国同学的退休生活
让我触动
如今,我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在读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我去了韩国和英国交换。在埃克塞特,我也遇见了特别的英国同学Chris。
Chris大概是我父母辈的年纪,从前在伦敦作为外贸交易员工作过,随后去银行工作了几年,他说:“那时候我薪资高,看起来光鲜,但我不快乐。”后来,他选择去学校教书,教的还是文学。他对待每门课都非常投入,有一次讨论甚至扛了好几块展示板演示他的思路。Chris和我说,他还打算去美国申请无奖学金博士——他的退休金足够支持,不打算占据年轻学生的奖学金名额。我很受触动,更加向往不给自己设限的人生。
留学期间,我尤其喜欢观察遇到的有趣的人类,发现原来人生不只有一种固定的模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精彩和故事。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那么出国交换就像是暂时离开主线,去地图里的另一个坐标,开启了新的副本和任务。结束后回到大本营,还是会时不时地回味体验过的甘甜,并对现在所拥有的触手可及的美好更加珍惜。
如果说有什么“后遗症”,也许是,我再也无法忍受“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吧。未来的日子,我会步履不停,让生活精彩继续。
实用贴士
怎么申请国际交换?
1,盯紧学校官网,很多国际交流项目都是“过时不候”;
2,提前浏览信息,准备相关的申请条件(比如雅思/托福、绩点、选拔要求等);
3,胆大心细,申请就是了!很多时候你比你想象中更符合条件;
4,行李建议:带一颗开放的心,比多带一双鞋更重要。
陈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