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以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宁波开展古墓葬清理为标志,宁波田野考古已历七秩年华。70年来,一代代考古人持手铲探问时光,从地层、探方中读取港城密码,揭开被泥沙掩埋的文明片段,将宁波有人类居住以来的历史面貌一次次向前推进、丰富、完善。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宁波晚报联合推出的“七秩寻踪·田野口述”栏目旨在通过亲历者访谈,回顾70年来宁波取得的主要考古成果,用带有个性色彩的讲述,拉近“物”与“人”的距离,还考古以温度。
1973年和1977年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时候,雷少还没有出生。直到大学毕业,来自陕西的他都没想过会在工作后长期与“河姆渡”打交道,成为从前辈手中接班,来破解、探询其未竟议题的人。
雷少最早接触“河姆渡”是在2011年,帮助整理慈溪童家岙遗址出土文物。后来他作为现场负责人参与了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的发掘,又作为领队发掘了镇海汶溪遗址(2024年浙江重要考古发现)。这些发现虽不到轰动的程度,但亦在无形中扩宽了河姆渡文化的“疆域”,深化其认知,年轻的考古人在此过程中走向成熟。
问:你是陕西哪里人?为什么要来宁波研究河姆渡?
雷少:我是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毕业。读书的时候,《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学通论》课都会讲到河姆渡,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河姆渡都是必谈的,肯定知道。
工作考到宁波来。2011年左右,有机会去整理慈溪童家岙遗址出土文物,童家岙遗址试掘面积不大,只挖了100多平方米,但挖的是核心区,出土东西多,陶片文物种类非常丰富。我那时候对河姆渡还是不了解,第一次接触,回头看,发的简报上有一些错误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说个别遗迹遗物的断代。年代搞不清,就没有研究基础。
问:什么时候开始“有感觉”了?
雷少:我正儿八经第一次发掘河姆渡文化遗址是镇海的鱼山遗址,第一次接触野外的工作。以前翻考古报告、图录、看文章,没有感性认识。鱼山遗址是边发掘,边接触出土遗物,边看书,才慢慢有了自己的认识,起码说能看懂考古报告了,看懂别人写的东西了。
鱼山遗址我们发掘了4300平方米,面积挺大,但遗存其实不是很丰富,也不算该村落核心部分。鱼山遗址最大的价值是发掘过程中,我们跟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把当时海岸线附近的环境变迁搞得比较清楚。
一般认为,河姆渡文化从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四期,也就是四个发展阶段。第二到第三阶段中间有个很大的变化,陶器的式样,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有明显的变化。
鱼山遗址刚好在挖到淤泥层,通过环境考古,确认它是在距今6400年到6300年这个时间段里,有百年尺度的海平面上升,因为海侵而形成了淤泥层。我们翻资料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普遍都有这个阶段,90%的遗址都有。相当于当时整个村落和水稻田被水淹没,形成“断层”,人可能离开他们原来居住的环境,向高的地方移动。
问:这次海平面上升,对河姆渡人来说是致命的吗?
雷少:我们发现河姆渡人的村落选址有个特点,就是他们喜欢把房子建在山脚下,近水的湿地环境。种水稻需要水,吃的菱角芡实都是水生植物;他们鱼也吃得特别多,绝大部分都是淡水鱼,海鱼很少。
干栏式建筑也是因地制宜,底下一定要架空,不然太潮湿了。之前萧山城区发现了一处河姆渡文化遗址。他们先是发现一个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土台,土台填土里发现有年代更早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陶片,我跟他们说河姆渡人一般不会住在山上而在山下,要往低的地方找。果不其然,他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找到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这就是他们村落布局选址的特点。
话说回来,海平面上升,河姆渡人往高的地方迁徙,水退之后又迁回来(形成后期也就是三期、四期的文化),因为宁波这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确实非常好,只要不发大水,山脉丘陵,河湖海交汇,环境多样性让各类资源集中在这里,好地方吸引人来住。
问:“远古的微笑”也是鱼山遗址出土的吧?
雷少:是的。鱼山遗址本身没有非常出彩的东西,这个陶器耳上戳印的纹饰相对比较有特征。后来边上的乌龟山遗址也就挖了200平方米左右,出土遗物也不是很丰富。鱼山遗址最大的意义是把这百年尺度海平面上升的环境变迁说得比较清楚,这一点以前是被忽视,或者说认识是模棱两可的。
问:那这两年你参与发掘的镇海汶溪遗址呢,意义又在哪里?
雷少:镇海汶溪遗址是2022年到2024年做的抢救性发掘。我们常说考古最重要的就是“手气”要好,碰到好遗址,能解决一大堆问题。汶溪遗址就是个好遗址,出的东西特别丰富,虽然没有发现像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那种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但遗存种类丰富、量大,且年代比较连贯。
尤其是河姆渡文化5800年到5500年这段,以前考古材料非常少,好像有一段空白,汶溪遗址把这一段空白补上了,像拼图一样拼进去了,这是最有价值的。
问:你怎么看当下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定位问题,特别是上山文化起来之后,河姆渡文化的处境?
雷少:浙江新石器时代有两大文化区,一个面向海洋,北到萧山,南到温州,以宁绍平原为主,有一个自己的文化谱系,以井头山遗存、河姆渡文化为代表;一个面向内陆,以上山、跨湖桥文化为代表,两种体系并行发展,不一样,当然互相之间也有交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老师认为,井头山遗址所处的地面,往下再挖几十米可能还有万年左右的人类活动痕迹,做古环境的人也有这种认识。因为距今万年左右,海岸线变迁特别剧烈,反复海进海退,更早的人可能已经埋在海底下了。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我也是相信的。
问:目前河姆渡文化在学术圈关注的人还多吗?
雷少:2016年的时候,我在南京大学读博士。博士论文有一大块重心就是写河姆渡,总体是写距今一万年到四千年左右宁绍地区整个新石器时代的脉络,我借这个机会把河姆渡文化所有资料都搜了一遍,还是很难搜全。
总体来说,河姆渡文化材料非常丰富,可以讲很多其他文化讲不出来的历史,很多人都愿意去引用里面的资料。比如说你们也经常报道的,河姆渡、田螺山遗址里面的艺术品,做远古艺术、美术史研究、观念信仰研究都离不开河姆渡,必提河姆渡。良渚玉器纹饰的起源研究也会追溯到河姆渡,河姆渡文化的造型元素,符号表现,被一再解读。
包括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也离不开河姆渡,河姆渡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