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有几种做法?杨佳鑫、朱照垦夫妻会告诉你,只要肯动脑,白面也能开出花。在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街道清风社区“红立方街力站”的名单里,他们的馒头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听说他们用一双巧手做出了50多种花样馒头。9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曙区丽园北路“馒小象”的店里,浓醇麦香混着清甜果香扑面而来。抬眼望去,柜上菠菜绿、南瓜黄、巧克力棕、火龙果粉的馒头错落摆放,五颜六色,未入口便甜到了心里。
父辈传承的手艺
2元淘来的食谱
打开了他们做馒头的“任督二脉”
“90后”夫妻杨佳鑫、朱照垦曾在大厂工作,待遇不算低,但是强度高、压力大,二人有了孩子后,杨佳鑫率先辞了职,一段时间后朱照垦也“激流勇退”,放弃了高薪待遇,决定学门手艺自己创业。
朱照垦的父亲在老家温州有一家传统面点店,在当地也是有传承有名气的。于是,朱照垦回乡学艺,在父亲的教导下,他逐渐熟悉了面的特性,做了一手好面点。
有了手艺,他回到了宁波,信心满满打算大干一番,但是“只是做传统面点,在宁波真的有市场吗?”杨佳鑫想深了一层,“我们都是年轻人,不如做一点年轻人喜欢的花样。”
一天,他们在二手平台淘货时,看见了一款“玫瑰花馒头”的制作食谱,标价2元。他们果断下了单,照着做出后,成品既有馒头的软,也有面包的香甜,从此他们就像打通了做馒头的“任督二脉”。
“我喜欢烘焙面包,面包的花样我知道很多,而他(朱照垦)熟练掌握馒头做法,所以只要稍微调整做法,把面包的工艺融入馒头中,就能想出很多花样。”杨佳鑫笑道。
从摆摊到开店
他们把花样馒头卖到了省外
2023年上半年,夫妻俩的花样馒头首次出现在了“姚江里”的萤火集市上。正如二人的预料,他们的馒头一经放出,就引来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我们下午开始做馒头,夜市开始时,馒头是热的,不用等它们冷却,当天做的馒头就能卖完。”每天摆摊一个多小时,能赚七八百元,这让他们信心满满,当年7月份,他们就盘下了丽园北路上的店。
“我们熟客非常多,摆摊的时候积攒的客人很多都跟着我们来买。很多人试过后都会自发帮我们推荐,虽然小店位置比较一般,但青林湾西区这片的市场也渐渐打开了。”夫妻俩的馒头胜在价格和品质,彩色的馒头用料也都是纯天然的,“我们用艾草提取绿色、用胡萝卜或者南瓜提取橙色,巧克力、抹茶都是有品牌的。所以既美观又健康,老人小孩都爱吃。”杨佳鑫说。
一传十、十传百,他们的馒头越来越知名,连省外的客人都有。“最远的还有四川、贵州等地,但是后来我们忍痛放弃了,太远的地方寄过去,客人的体验感也不好。”他们的馒头都是当天下午手工现做,晚上8点顺丰或是跑腿寄出。近的地区还好,当天晚上最迟第二天上午就能寄到,如果路上时间超过两天,口味也有变化。
“我们还在不断改进,会越来越专业,口味也会越来越丰富。”采访当天,朱照垦边揉着面,边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他们把店铺变成
暖心传递的驿站
还加入了社区“红立方街力站”
在创业过程里,夫妻俩虽然忙碌,但一路上也遇到了很多暖心瞬间。
有一次在摆摊时,一位客人迷上了他们的花样馒头,便陆续买了许多品种回去,认真布景,用相机拍下了馒头最美味的样子。后来,这位顾客一直分文未取,帮助“馒小象”的所有产品拍了写真,如今成了“馒小象”最好的招牌照片。
还有许许多多的顾客,虽然大家都是萍水相逢,但是他们都帮助“馒小象”体验新品,认认真真地提出改进意见。
正如杨佳鑫在朋友圈发的感慨:是他们一路照亮了“馒小象”的前行路,感谢所有帮助过“馒小象”的客人。
去年,她也把这份温暖传递给了社区。清风粥铺开业,给居民提供免费早饭,“馒小象”就每天免费赞助馒头;过年时,社区为高龄老人举办新年宴,“馒小象”专门开发出一款新年限定“福包”馒头,端上了餐桌,成了宴会的“C位”。吃了福包馒头的老人,都说这馒头好吃。
社区推出“红立方街力站”品牌,集结了辖区里为社区治理提供助力的店铺,“馒小象”就成了第一批成员。
如今,“馒小象”的蒸笼里,蒸着的不只是50多种花样馒头,更有着一对年轻夫妻敢闯敢试的创业初心,和邻里间传递不尽的暖意。
记者 王昱汀
通讯员 陈洁 江利利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