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中,有一类小行星,体积比地球这样的行星小得多,但也环绕太阳运行,它们的运行轨道主要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这些小行星的数量无穷无尽,但要明确发现一个却并不容易,因为每颗小行星需要至少四次被观测到并确定运行轨道后,才会得到一个永久编号,中间一般要经历好几年时间。小行星也是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提名,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核通过而得到命名的天体。
1990年3月11日,编号2899的“邵逸夫星”就这样被命名,它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的小行星。
1
天上的“Run Run Shaw”
1990年,邵逸夫83岁。
据当年参与发现、命名这颗小行星的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回忆,1989年他前往香港参加天文学会年会,拜访了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马临先生,“马临校长带着我一起拜访了邵逸夫先生”。
那是杨捷兴第一次见到邵逸夫,“当听到我们希望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时候,他挺高兴”。
“邵逸夫星”,真正的名字是“Run Run Shaw星”,这个名字是邵逸夫本人定的。
“Run Run Shaw”是邵逸夫的英文名,来历有几个说法。一说他在早年天一影片公司做勤杂工,在他大哥邵醉翁手下如同一个跑腿的小厮;一说邵逸夫初到新加坡时,常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送拷贝。邵逸夫自己解释,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话“仁楞”与英文“Run Run”的读音相近。据杨捷兴回忆,邵逸夫跟他笑说,“Run Run Shaw”就是“邵,慢慢跑”。
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慢慢”的心态,让邵逸夫享寿百年。2014年,107岁的他阖目长逝,看过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他把自己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奇。
邵逸夫晚年的照片,容貌清癯,双目炯炯。得到小行星命名的那年,他83岁。在此之前,他已成立“邵氏基金会”,广泛捐赠香港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在祖国内地,他给敦煌莫高窟捐款,通过教育部向内地十所高校各捐赠1000万港元,用于校园项目建设。
而得到小行星命名后,他的慈善版图更插上羽翼,“逸夫楼”在全国遍地开花,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他三次捐款1亿港币抗震救灾。2002年,他创立“邵逸夫奖”,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100万美元奖金,奖项的颁授持续至今。
人们常用“百年光影,一生传奇”去形容他,但邵逸夫先生在某些方面所展现的远见卓识让他的贡献更在金钱额度之上,也在他的生命长度之外。地上少个人,天上多颗星。多少年过去,“Run Run Shaw”的光芒始终如一。
2
得到小行星命名的宁波籍人士
20世纪90年代,还有三位商业领域宁波籍人士也获得了小行星命名的殊荣,分别是1996年被命名的编号3812的“李达三星”,1998年被命名的编号4651的“王宽诚星”,1999年被命名的编号4566的“曹光彪星”。他们三人,也都是爱国爱乡的杰出宁波籍人士代表。
1921年出生的李达三是东钱湖莫枝堰人,七岁离乡去上海求学,就读于宁波前辈叶澄衷创办的“澄衷蒙学堂”。抗日战争最惨烈的时候,他作为复旦学子随校西迁,见过满目疮痍的山河。后来李达三在香港成功创业,获得了国际多个大品牌电器的代理权,又成功进军酒店业,身价倍增,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
1967年,李达三带头发起成立宁波旅港同乡会,为在港宁波人安了一个“家”,又先后创办香港宁波公学和香港宁波第二中学,不仅招收宁波子弟,更向社会全面招生,且至今仍在办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浙江、上海、江苏捐建了一批教学楼。2015年,李达三向宁波大学捐资1亿元创建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中心,又陆续向宁波诺丁汉大学捐赠近1.9亿元支持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顶尖人才,教育兴邦、科教兴国的寄望皆在其中。
王宽诚也是捐资助学的“达人”,他的捐赠意向长期通过其1985年出资1亿美元创立的“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落实。
1997年是王宽诚先生诞辰90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与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合作的第十年,基金会决定出资100万港元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设立“王宽诚行星科学人才培养基金”。1998年10月5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通过了“王宽诚星”的命名申请,次年4月“王宽诚星”命名典礼在宁波举行。
3
承载科教兴国理想
从这份名单中,不难发现他们几位的共同特征——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的坚定支持者。
曹光彪也是一样。他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毛衣生产商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还设立了40多个机构,发展了包括航空、电子、计算机、贸易、旅游等在内的多领域生意。
作为最早到内地投资设厂的企业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就与上海合资组建了当时被誉为“上海第一号工程”的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又在香港成立永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为内地引进技术。对捐助内地的教育事业,他也不遗余力。
1997年,故乡企业——宁波光学仪器厂经营困难,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年已77岁且从未涉足光学行业的曹光彪收购该厂并改名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并未采取家族式办厂模式,而选择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不拘一格聘请顶尖技术人才。事实证明,宁波永新光学已然成为全国光学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光学镜头运用于“嫦娥”二号、三号和四号等航天工程,其产品是“徕卡”“蔡司”“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还第一次由中国人主导制定了显微镜领域的国际标准……
除了这四位商业领域人士,获小行星命名的科学领域宁波籍人士另有八位:
谈家桢星,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编号3542;
贝时璋星,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和开拓者,编号36015;
吴祖泽星,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编号207809;
屠呦呦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编号31230;
郑哲敏星,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编号12935;
贺贤土星,中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编号079286;
杨福家星,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编号85728;
杨福愉星,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编号27910。
如此更可看出小行星命名的规律,化身为星永照寰宇的,都是心怀大爱、关心人类前途命运、为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之人……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光明。当我们望向夜空时,宇宙中的他们也在看向我们,鼓励我们不辜负、不懈怠,坚定步伐,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