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是一辈子的事!”

象山非遗“守夜人”施锡曹:让古卫烟火重燃

2024年清明会巡游。受访者供图

施锡曹在指挥巡游。受访者供图

9月16日,第二十八届中国(象山)开渔节隆重启幕。这些天,象山县石浦镇昌国村76岁的老人、“昌国卫抬阁”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锡曹异常忙碌,他在接待一些来昌国探访古迹的朋友和游客。自1999年第二届开渔节起,施锡曹组织昌国卫6个村的热心村民恢复“抬阁”踩街表演,至今已为昌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古宅抢救保护奔走三十余载。

1

讲述昌国卫历史时

他的眼中始终有光

昌国,位于石浦港北端,这里曾是明代浙东最为重要的海防要塞之一,史称“昌国卫”。穿梭于曲折巷弄,斑驳的老墙、风蚀的石刻、静谧的古井,仿佛仍在低语着一个时代的金戈铁马与市井烟火。在施锡曹的家中,他郑重取出两部心血之作——《昌国卫志》与《昌国卫记忆》。这两本书,累计三十余万字,是他走访老者、查找史料、梳理传说的结晶。他说,这是昌国的“身份”,更是后人不能遗忘的故乡。

施锡曹介绍:“据《四明志》记载,昌国卫取‘昌壮国势’之意得名。历史上,它与天津卫、金山卫、威海卫并称‘四大卫’。宋时石浦港已是军事重镇,明初汤和巡海,将原设舟山的昌国卫迁至石浦,再迁现址,至今已有631年。”

最辉煌时,这里驻军5600余人,总指挥系三品大员,辖多名五品千户、六品百户。城中武将官阶甚至高于县令,虽非常设县治,其地位却堪比县城。更令人惊叹的是,昌国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明万历年间,邵景尧高中榜眼,官至翰林院编修;俞氏文林郎、养正书院、正谊学堂相继兴办,儒家文明在此深深扎根。

然而历史从不只有辉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海贼王直勾结倭寇大举入侵,昌国卫将士浴血抗敌、伤亡惨重。后俞大猷率舟师反攻,世宗皇帝下诏,定每年清明与十月朔举办“奉旨恤孤”醮会,以慰亡魂。也正是从那时起,抬阁、龙灯、盾牌舞、海马等民俗仪式逐渐成形,融入一代代昌国人的血脉与记忆。

讲述这些历史时,施锡曹的眼中始终有光。那光里,有对往昔的敬意,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2

抬阁重现——

唤醒沉睡的民俗记忆

对施锡曹而言,他人生的转折点,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他已从昌国镇副镇长岗位退居二线,但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文化人,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故乡文化传承的牵挂。最让他魂牵梦萦的,是那项几乎被遗忘的老技艺——昌国抬阁。

“抬阁”起源于明代戚继光屯兵抗倭时期,是一种融合戏剧造型与杂技表演的民俗形式,常用于清明庙会。阁架以竹木为骨、彩纸为衣,孩童妆扮成各色戏剧人物立于其上,由青壮男子抬行踏街,远远望去,如戏台凌空而行,奇妙非凡。民间甚至流传这样的谚语:“女孩上过抬阁,婆家相亲不用看;男孩上阁化妆,长大一定把官当。”可见其地位之重。

然而,自1950年昌国最后一次举办清明会后,抬阁表演彻底中断。老艺人逐渐离世,年轻人外出谋生,技艺无人传承,记忆濒临消散。施锡曹深知,如果再没有人行动,这项凝聚先人智慧与情感的民俗,将永远消失。

于是从1998年起,他开始遍访昌国卫仍健在的老艺人,记录抬阁的造型、剧目、步法、乐谱,甚至每一个道具的制作方式。他联合6个村的文艺骨干,重新组建抬阁队,决定在1999年第二届开渔节上让这项传统重见天日。

复原之路并不轻松。最早的抬阁底座较小,视觉效果有限。经大家商议,重新设计为长3米、宽2米的木座,四角以粗竹为支架,搭建2米高的带顶阁楼,用彩纸、绢花装饰,悬挂匾额对联。因阁高限制,演员只能选择七八岁的孩子。寻找合适的孩子已属不易,协调排练时间更是难事。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业,所有排练只能安排在周末,团队不断调整抬阁人的步伐节奏,提升孩子坐在上面的舒适度。由于表演时间长,甚至细致到和家长协商控制饮食饮水,以免表演途中出现不便。

每一个环节,施锡曹都亲自参与、反复推敲。他不仅是组织者,更是一位导演,也是一位守护者。

1999年秋,第二届开渔节开幕。6支抬阁队伍缓缓走入踩街行列。孩子们粉墨登场,扮演白娘子、穆桂英、贾宝玉、祝英台……造型灵动、萌态可掬,所到之处,欢呼雷动。这一座座扛在肩头上的流动戏台,在沉寂49年后终于复活,成为当年开渔节最动人的风景。

3

恢复两大传统庙会——

清明会与十月醮会

此次成功,让施锡曹更加坚定了信念。在文化部门支持下,他和团队系统整理抬阁资料,推进传承教学,培养年轻队员。2008年,“昌国抬阁”被列入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又成功晋升为宁波市级非遗,施锡曹本人也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但他并未止步于此。他真正的梦想,是恢复昌国卫两大传统庙会——清明会与十月醮会。这是昌国悠久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高光时刻,前者慰藉英灵,后者庆祝丰收,历史上往往连续举办三天三夜,既是文化盛宴,也是商贸雅集,更是亲情交汇之地。

为此,他联合乡贤施锡幸等人,向上积极汇报,向下广泛动员,争取多方支持。县镇两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村民纷纷捐资,金额从200元到数万元不等,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2013年4月5日,中断63年的昌国清明会隆重重启。那天,3公里的巡游路被人潮填满,西门街的窗台、屋顶皆站满了人。800余人的表演队伍、七八万观众的热烈欢呼,使这场庙会成为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文化盛事。同年10月,中断73年的十月醮会也成功恢复。清明“两头会”终于完整回归昌国的文化日历。

2024年,昌国再一次举办清明“两头会”,75岁的施锡曹再度披挂上阵,昌国的民俗文化以更多的新媒体形式扩大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施锡曹众多社会身份中,他最看重的是象山县文化保护志愿者这个身份。尽管年近八旬,施锡曹仍未停下脚步。他说,他的第三个心愿——全面修复昌国古宅——才刚刚实现了一部分。他梦想有一天,昌国能以“海防文化古镇”的整体形象重现风采,让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成为历史的讲述者。

“文化保护,是一辈子的事!”施锡曹说得很平静,却掷地有声。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姚雪

2025-09-16 象山非遗“守夜人”施锡曹:让古卫烟火重燃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008.html 1 3 “文化保护,是一辈子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