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宁波二院骨科发展史,恰是一部宁波骨科医学的进阶史。在拥有80多年历史的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关节、创伤、手显微修复、足踝、运动医学、骨肿瘤、骨科康复……八大亚专科,科科有绝活——
脊柱是生命的支柱,号称人体“第二生命线”。脊柱方寸之间集中了大量神经、血管、脊髓等重要组织,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时可致瘫致死。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中心,有一群骨科医生选择坚守在最前沿——将攻克脊柱疑难危重病症视为毕生使命!每年成功开展的1000余例脊柱外科手术当中,绝大多数是三四类手术,其中不乏复杂上颈椎手术、脊柱肿瘤手术和脊柱侧弯矫形这类超高难度手术。
数字的背后,是一次次彻夜无眠的挑灯钻研,是许多次生命禁区的极限挑战,更是无数次如履薄冰的勇挑重担。他们用高超的医术和无畏的担当,托举起无数患者和家庭“挺直脊梁活下去”的希望。
1
颈椎融合手术解除瘫痪预警
高龄疑难
已不再是脊椎手术禁区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复杂的上颈椎手术堪称“天花板”级别,上颈椎区域毗邻颈部脊髓、椎动脉等重要结构,素有“手术禁区”之称,手术稍有差池就会导致高位截瘫、大出血,乃至自主呼吸丧失等严重后果。
一位68岁的患者被强直性脊柱炎困扰多年,有严重的驼背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乏力症状越来越重,他走不了路,勉强下地后就像脚上踩了棉花一样。问题就出在患者颈部1节-3节颈椎上,因为病变导致的增生,此处的椎管狭窄到只有正常管径的三分之一。
如果任由病情发展,这位患者无法逃脱终身瘫痪的命运。接受手术则风险极大,患者肥胖,还患有多年的糖尿病。经过多方打听,患者辗转来到宁波二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求治,脊柱外科主任汤涛、副主任刘江涛组织多学科团队进行了讨论,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中,刘江涛解除了患者颈椎的压迫,同时把患者的1节到3节颈椎用螺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之后不会因为活动对脊髓造成压迫和损伤。虽然手术只进行了两个小时,但每一步都惊心动魄,器械在毫厘之间游走,需要精准避开致命的神经与血管网络。“人体的脊髓就像嫩豆腐一样,哪怕是毫米级的压迫或者是损伤,也会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的麻木、瘫痪。”汤涛介绍,手术中医生用上了神经电生理监测仪,每一步操作都及时评估,以随时了解神经受损情况。在多学科团队的努力下,这位患者的手术很成功,几天后就可以下地走路。
说起脊柱手术,很多人都感觉害怕,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是如此。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痛得日夜不安,用了很多方法都无效,手术是唯一的出路。但老人心脏不太好,还有高血压、糖尿病,不但家属对是否手术举棋不定,很多医生也直摇头。
汤涛接诊老人后,发现老人有两处椎管最狭窄,决定采用分次微创手术的方法治疗。手术通过椎间孔镜完成,腰上只有一个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孔,第一次手术后老人感觉疼痛明显减轻,术后第2天就能正常下地行走。一个月后,信心大增的老人接受了第二次微创手术,术后老人的腰腿痛完全消失。
“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高龄已不再是脊柱手术的禁区。”汤涛介绍,团队已经先后为近百位八旬以上的高龄老人成功实施脊柱手术。
2
18根螺钉纠正男孩扭曲的脊梁
脊柱手术机器人
让高难度手术更加安全
脊柱侧弯被称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隐形杀手”,严重的脊柱侧弯患者想要挺直脊梁,必须通过手术才能完成。
脊柱侧弯达到57度,平时驼背含胸,肩膀一高一低非常明显,就连参加体育运动都受影响……一位18岁的男孩在高考结束后找到了刘江涛,家长迫切希望通过手术让孩子挺直脊梁。
“如果这个孩子的脊柱侧弯不纠正,后续还会影响他的心肺功能。”刘江涛介绍,为了给这个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孩子做好手术,他请北京协和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的专家线上会诊,共同制定了手术方案。
之后在5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刘江涛通过18根螺钉逐一为男孩矫正并固定好倾斜扭曲的胸椎,最终帮男孩挺直了脊梁,一个月后,男孩迈着自信的步伐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今年初我们引进了脊柱手术机器人,做脊柱侧弯手术会更加得心应手。”刘江涛介绍,以往复杂脊柱畸形的置钉全凭徒手操作,医生面临着“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三个难题。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医生置钉的空间定位精度可达人类极限的5倍以上,使得手术精准度达到亚毫米级。
10岁的小乐(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他走路跑步都不如同龄的孩子灵活。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小乐比普通人多长了一小块三角形胸椎,正是这块畸形的椎骨打破了脊柱的平衡,导致儿童时期就有30度左右的侧弯。
如果不及时手术,小乐的侧弯会更加明显,甚至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今年2月,宁波二院骨科中心主任庞清江和刘江涛在脊柱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为小乐做了先天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
术中医生通过机器人的智能规划模式,对小乐的脊柱进行亚毫米级三维建模,规划好4枚椎弓螺钉的植入路径。手术中,在机械臂辅助下,医生将螺钉置入角度与深度误差控制在1mm以内。术后,小乐的腰杆挺直了,整个人都变得挺拔、自信。
3
车祸患者颈部外伤高位截瘫
抢救脊髓往往要和时间赛跑
脊髓是负责人体信号“上传下达”的“交通要道”,脊髓损伤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瘫痪。救治脊柱外伤患者时,医生往往需要和时间赛跑。
40多岁的患者陈先生(化名)因为暴力按摩导致颈椎损伤,身体逐渐变得麻木,直至不能动弹。患者被送到医院时颈部以下部位的感觉几乎消失,已经出现四肢瘫,上下肢肌力只有1级。看着家里的顶梁柱骤然瘫倒,家人悲痛欲绝。
刘江涛为患者评估病情后判断,如果尽早通过手术松解对脊髓的压迫,患者脊髓还有恢复的可能,于是在患者入院几个小时后就为他做了手术。
手术后第二天,家人欣喜地发现,患者的冷热和痛感开始有了;随后,患者的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半年后,除了步态略有迟滞,已与常人无异。
在脊柱外科,类似的生命奇迹频频发生:中年男子遭遇车祸后颈部以下高位截瘫,大小便不能自控,及时手术后身体感觉逐渐恢复;30岁患者摔伤后导致腰部以下截瘫,连夜手术后,可以拄着拐杖行走……每年宁波二院脊柱外科团队都会收治几十例脊柱外伤患者,帮助不少患者摆脱瘫痪的命运。
汤涛介绍,目前脊柱外科团队年门诊量达到2.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1600余次,其中高难度手术超过九成。去年脊柱外科还联合疼痛科,率先在宁波市成立“一站式”椎间盘微创诊疗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成功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1000余例,手术量在市内领先。同年,由脊柱外科牵头,骨科中心联合多学科成立“骨感染诊疗中心”,一年多来收治了百余例脊柱感染患者。这些患者许多是辗转多家医院救治无果、或者是让基层医院束手无策的疑难复杂或高龄危重患者。
“未来我们将依托手术机器人这类‘神兵利器’,进一步提高脊柱手术的精准化、微创化、数智化程度,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汤涛告诉记者。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鲍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