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来好消息:9月18日起,受冷空气扩散和偏东气流先后影响,我市的阵雨和雷雨天气明显增多,届时最高气温将下降至30℃左右。
1
一场秋雨一场凉
9月18日前,大家还得再忍一下。
市气象台在9月14日发布的预报中提到,9月15日到9月17日,“不死心”的副热带高压还会有一次加强的过程,我市以多云天气为主,午后有分散性阵雨或雷雨,最高气温在34℃-35℃徘徊。
从9月18日开始,随着冷空气渗透南下,高温有所收敛。届时,我市最高气温将跌至30℃左右,最低气温则将维持在24℃上下。
炎热退散,除了冷空气的“功劳”,还有偏东气流“出力”。9月18日起,我市将多阵雨或雷雨天气。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在一场接一场的雨水中,尤其是日常早出晚归,大家或将感受到似有若无的凉意。
我市气温变化的背后,是天气正在“下一盘大棋”。
9月14日,当我们还在烈日中被“炙烤”,新的一股冷空气已经开始上路。
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会出现4℃-12℃的降温,其中,乌鲁木齐最高气温将降至14℃,或创立秋后最高气温新低。
9月14日到9月16日,这股冷空气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横冲直撞”,带来4℃-8℃的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并伴有5-7级风,阵风8级。
等到9月16日到9月18日,这股冷空气将“流窜”至我国黄淮、江淮、江汉和江南北部等地,带来4℃-6℃的降温,局部地区降温幅度可达8℃以上。
此外,9月15日到9月17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东部、黄淮、四川北部、湖北西部等地先后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暴雨。
接下来的9月18日到9月21日,上述部分地区,如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四川等地还将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正在加快“攻城略地”的速度。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入秋时间差异比较大。像西藏中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高海拔山区,常年6月就可能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像黑龙江中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等地,会在7月相继开启入秋进程。
等到9月,秋天或将一脚迈过长江抵达南方,包括我们浙江中部在内的部分地区会相继投入秋的怀抱。
当然,更往南的广东和广西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通常要到11月以后才会陆续迎来秋天。
对我市来说,当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22℃时,我们就算正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我市常年入秋会在10月4日左右。
2
改变昆虫的生活节奏
天气的转变,季节的更替,也在无声无息中改变昆虫的生活节奏。
膜翅目昆虫中,蜜蜂的“勤劳”在降温前多了份被时间追赶的紧迫感。它们本就以穿梭花丛采蜜闻名,眼看气温即将下降,便加紧在蜜源植物间活动,全力为蜂群储备越冬口粮。
不过,“勤劳”“肯吃苦”的它们可不是好惹的。以工蜂为例,其尾部毒针极具杀伤力。即便尾针脱落,仍带有攻击性。
切叶蜂也在加快脚步。它们的外形与蜜蜂相似,腹部有一簇金黄色短毛。它们多会在夏末至秋季完成繁殖准备,切取叶片搭建蜂巢“育儿室”。
姬蜂凭借细长产卵器寄生于其他昆虫体内,此时也正在抓紧寻找寄主完成繁殖。
而瘿蜂则有钻入植物组织形成“虫瘿”的习性。“虫瘿”会在秋季随植物生长呈现多样形态。
双翅目昆虫的活动也将随天气调整。白纹伊蚊(花脚蚊子)是山间比较常见的蚊子,体型虽小却嗜血如命。眼下仍炎热如夏,它仍频繁出没,不过等到气温下降,雨水增多,它的活动就会逐渐收敛。
外形酷似寄生蜂的姬蜂虻也是双翅目昆虫,通常是成对在花间飞舞采蜜。它们在交配时,雌雄分离。如果受到惊扰,飞行技能超群的雄蜂还可配合雌蜂反向飞行,与交配时雌蝶主导、雄蝶只能被动跟随的蝴蝶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秋日花丛中独特的景致。
直翅目昆虫则在凉意渐生时,奏响“生命终章”的序曲。其中,蟋蟀科与螽斯科的鸣虫,用悦耳鸣声或摩擦翅膀传递繁殖信号,待降温后便会结束;部分蝗虫,如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大丽花短额负蝗,也将在秋季进入产卵盛期,为来年种群延续做最后准备。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林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