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夏末的螳螂

中华斧螳

中华大刀螳捕食广斧螳。

□张海华 文/摄

在宁波,若以成虫出现的时间而论,螳螂可谓相当“晚熟”的昆虫。这跟蝴蝶很不一样:不少种类的蝴蝶在寒冷的冬末春初即已羽化,早早在阳光下的花丛中翩翩飞舞;而通常要到春末,螳螂的卵才刚刚孵化出若虫,这些若虫还要经过几次蜕皮,才变为成虫。

夏末秋初,终于来到了螳螂的“成虫季”。这意味着,一年中在宁波野外观察螳螂的最好时节来了。

宁波螳螂中的“四大金刚”

在上海,有4种鸟因为极其常见,故被观鸟爱好者戏称为上海鸟类的“四大金刚”,它们分别是白头鹎、麻雀、乌鸫和珠颈斑鸠。就鸟类而言,这个说法在宁波也是成立的。不过,在这里,我想借用这个说法,先有请宁波螳螂中的“四大金刚”亮个相。

不论是宁波还是上海,当地的野生鸟类都有数百种;相对而言,螳螂种类简直是少得可怜。我曾跟资深昆虫爱好者舒适(网名“墨源”)探讨宁波有记录的螳螂有哪几种。我们扳着手指数了一下,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中华刀螳(即中华大刀螳)、狭翅刀螳、广斧螳、中华斧螳、台湾巨斧螳、棕静螳、中华怪螳、日本姬螳、平首齿螳(注:这种螳螂属于齿螳属是确定的,但是否为平首齿螳则待定)、江西眼斑螳、透翅眼斑螳、浓装眼斑螳等。也就是说,即使加上可能有分布的其他几种,也就十几种而已,约占国内已知螳螂种类(约160种)的十分之一。

而在上述螳螂中,真正常见的其实只有4种。它们分别是中华刀螳、广斧螳、中华斧螳和棕静螳。其中,中华斧螳主要见于山区,而另3种螳螂在城区绿地中也可见到。下面先来简单认识一下这“四大金刚”。

中华刀螳是本地体型最大的螳螂,成虫体长最大可达12厘米左右,体色有绿色和褐色两种,两种体色的个体均常见。中华刀螳体形修长,前后翅的长度均超过腹部末端,其中宽大的后翅为黑褐色,具有不规则的深色斑;一对前足呈长刀状,挥舞起来显得特别威风。

广斧螳是一种中大型螳螂,成虫体长5-8厘米,体色以绿色居多,也有黄褐色和褐色的个体,但比较少见,至少我本人从没见过。其前翅有白色的翅痣,若虫的腹部呈上翘状态。

中华斧螳属于大型螳螂,成虫体长7-10厘米,体色翠绿,极少黄色。中华斧螳与广斧螳长得有点像,前翅也有白色翅痣,若虫的腹部也上翘。两者的直观区别在于:中华斧螳的前足的基节上有一列小齿突,很像锯齿;而广斧螳的前足的基节上为2-4个黄色大齿突。

棕静螳是中小型螳螂,成虫体长4-7厘米,体色以褐色居多,少数为棕红色,极少为绿色。其前足基节的内侧具有黑斑,股节内侧具有黑白相间的眼状斑。棕静螳是一种生性安静的螳螂,会很有耐心地长时间守候猎物,常在各种植物上捕食小型昆虫。

灌木丛里的“杀手”

螳螂属于凶猛的肉食性昆虫,既会在高大的树上活动,也会在低矮的灌草丛中“伏击”,或绿或褐的体色在植被中形成了良好的保护色。而且,它们日夜均会捕食,可谓“白加黑”都不闲着。

关于螳螂的成语有不少,如“螳臂当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成语尽管带有贬义,但同时也说明古人早就观察到了螳螂在御敌、捕食时所表现出来的勇猛气概。螳螂能够捕猎体形较大的蝉,这首先得归功于它们具有一对善于抓捕猎物的前足。这对前足被称为“捕捉足”,整体呈镰刀状,可以折叠,收放自如,上面还生了很多长短不一的小刺。一旦有猎物被这样的前足搂住,那就真的会成为难以逃脱的“致命拥抱”。

螳螂从孵化出来那天起,就开始独立捕食。别看幼小的螳螂看上去非常娇嫩,连翅膀都没有长出来,可在捕捉昆虫时的那猛劲,可谓毫不含糊。有一年6 月初,我到北仑的太白山上拍毛叶铁线莲,偶尔在路边草丛中见到,一只黄绿色的小斧螳抓到了一种蝇类,正在大口啃食呢!

我见到最多的,则是中华刀螳吃其他昆虫的场景。2022年7月的一个晚上,我带孩子们夜探鄞州区塘溪镇的山村。我们拿着手电沿路搜索,有个孩子忽然大叫了起来:“快看,螳螂在吃东西!”我赶紧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绿色的中华刀螳正在绿叶丛中啃食一只绿色的螽(zhōng)斯。不得不佩服,孩子的眼神可真棒!螳螂也好,树叶也好,都是鲜绿色的,而且螳螂的大半个身子起初还是隐藏在叶子背后的,居然也被发现了!再仔细一看,它的翅膀尚未发育完全,说明这还是个“少年”,而非成虫。

2022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和女儿以及朋友李超等人到山里夜探。午夜时分,当我们准备原路返回时,忽见盘山公路的地面上有只中华大刀螳在吃东西。蹲下来仔细一看,原来它是在啃咬一只宽翅纺织娘。当时,它已把纺织娘的头部吃掉了,正在津津有味地咀嚼其腹部,甚至连内层的薄翅都要吃。起初,这只正吃“夜宵”的螳螂被雪亮的手电光照得有点不知所措,暂停了就餐,但没过一会儿,就又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

更有趣的事发生在2018年9月。那天晚上,在东钱湖马山湿地,我看到一只中华刀螳用前足夹住了一只昆虫正在享受“晚餐”。当时,那只虫的头部已经被啃掉了,只剩下绿色的腹部。而且,看上去那被捕食的牺牲品显然是另外一只螳螂。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哇,看来《黑猫警长》里关于螳螂‘新婚之夜的凶杀案’的故事真的发生了!莫非是螳螂新娘吃掉新郎了?”不过,事后,我把照片给熟悉昆虫的朋友看了。朋友说,被中华刀螳捕食的确实也是一只螳螂,只不过不是“新郎”,而是一只广斧螳。

一物降一物

当然喽,别看螳螂这么强,其实它们也有不少天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鸟类。我没有拍到过螳螂捕蝉,却还真见到过“黄雀”吃螳螂的场景。

2020年9月的一天,在鄞州区姜山镇的狮山公园,我发现一只棕背伯劳在树冠里跳来跳去,嘴巴里似乎叼着“枯叶”。当时觉得非常奇怪,心想伯劳怎么会叼树叶?赶紧举起镜头,拍下来一看,才发现它嘴里叼着的竟然是只褐色型的中华大刀螳!

棕背伯劳是宁波常见鸟,其背部棕黄,性情凶猛,是名副其实的善于捕食螳螂的“黄雀”。在进食不能一口吞下去的猎物时,棕背伯劳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习性,即会将猎物挂在尖刺上或卡在树枝的缝里,然后使劲撕扯,将猎物撕碎后再逐一吞食。那天,我就看到,这只棕背伯劳把中华大刀螳卡在小树枝上,然后一口又一口,大快朵颐。

所谓“一物降一物”,这正是自然界的规律。

2025-09-1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5768.html 1 3 夏末的螳螂 /enpproperty-->